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音乐艺术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戏曲方面
中国戏曲更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较为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川剧、越剧、豫剧、粤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黄梅戏等。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戏曲坛。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使中国戏曲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享誉海内外。流传千古经典的剧目有《贵妃醉酒》、《宝莲灯》、《白蛇传》等。经典剧目还有很多,如豫剧《穆桂英挂帅》、越剧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等都将中国古典文学与古典艺术完美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精湛的艺术风格,虽然很多大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剧院去欣赏戏曲,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选取经典向上的作品让其欣赏,为更多的同学讲解戏曲的深度和文化底蕴,提高大家的审美,陶冶同学们的艺术情操。
2.音乐方面
传统音乐是指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的历史可追溯至7000-8000年之前,从出土文物骨笛音孔的分布充分证明中国音乐水准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音乐理论家朱载育,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理论创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学著作达17部之多,完整、系统地创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载育考证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误差小,其精确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家也叹为观止。而我国的名曲更是数不胜数,经典的曲目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中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创作出了一批时代性、艺术性、民族性俱佳的作品: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音乐作品《刘三姐》;歌剧《洪湖赤卫队》;钢琴曲《黄河》等等。我国的各地的民族乐器更是各具特色,56个民族各拥有数以万计的独特风格的民歌,它们是音乐创作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以及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3.舞蹈方面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我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年代久远的舞蹈一直不能记录,所以几乎没法保存下来,没有完整的影像资料可以观看学习。但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量的红色舞蹈作品,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欣赏了解我国的传统舞蹈,既能了解到我国文化面貌,又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各种艺术的传统文化是个系统的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素质,以及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艺术有很多种且都具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当今外来文化的冲击,艺术方面都越来越趋向于学习国外的风格,盲目追求国外的文化,以至于在传承我国文化和学习西方文化之间很难做到很好的取舍。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学习外来的文化是应在继承和学习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当代学生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现象,以及受到媒体、网络的影响,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不清,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了解和继承我国的经典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经典的艺术文化永远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作者:贾微 单位:石家庄经济-🔥js1996注册登录
作者:薛佳伟1于晓杰2 单位: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js1996注册登录;2.河北女子职业技术-🔥js1996注册登录
一、主要乐器与情感表达
春秋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是钟鼓,在诗经中涉及乐器的十一首诗中,十首提到了钟鼓,《诗经》中有一首《鼓钟》,描写了七种乐器。节选如下: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此诗是描写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内容是思念古代贤德的君子,感叹他们曾经美好的德行已经失去,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在使用乐器方面,诗中描绘到的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鼓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淫乐,敲打钟声锵锵作响。这种音乐与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贤者为之忧心,为之悲伤。《毛诗序》直言此乐是淫乐,但是没有说明何为淫乐。汉末王基解释说:“所谓淫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三国时魏王肃解释说:“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淫。淫,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这种解释强调了《诗经》的讽刺功能,与原意有所歪曲。其实,诗歌只是抒发了一种忧伤的、焦虑的情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描写的是雅乐,就是配合很好的乐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协,配合协调。诗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协调,郑玄注解说是“八音克协”。笔者以为郑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关于“八音克协”出现在《尚书》之中,说明“八音”出现的年代相当早,春秋时代的乐器至少不少于《尚书》中的“八音”。关于“八音”所指,《周礼•春官•太师》注解说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诗中只出现了锺、琴、笙、磬四种乐器,分别指金、石、丝、匏这四种乐器,根据诗歌语言简练的特征,以这四种乐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时候,或者招待嘉宾的时候,往往钟鼓齐鸣奏乐。看来钟鼓之乐是隆重的形式。
《诗经•彤弓》用复沓的形式,分别用“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达了对“彤弓”的重视、对“嘉宾”的友好、喜爱、尊敬之情:
一、声乐技巧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教学声乐时,上课老师通常都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或者说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由此可以得出,在进行声乐的教学时,呼吸对声乐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当从全局出发,树立起一种综合教学观念,找出声乐教学的重点和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尽量让学生掌握得更为全面,理解得更为深刻,打下一个坚实的声乐基础。比如:在开展声乐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测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做一个简单了解,然后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全面把握,让学生在学习声乐方面有一个长足的进步,通过短期的学习,逐步构建起知识框架。相信通过上述的方式,学生的声乐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二)声乐技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
演唱水平的提升任何一个人学习声乐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演唱水平能得到提高,所以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声乐教学和歌唱有效的结合起来,了解作品的内涵。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还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发生等声乐技巧。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自己演唱时,把控好演唱的相关环节,有的放矢地将内心情感通过歌曲表现出来,只有这样的表演和学习,才能实现字正腔圆,表现出作用的内涵。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例,该歌曲充分地演唱出了时光的流失速度,唱出了当前年轻一代无法陪在父母身边的遗憾,同时也唱出了父母一代内心的悲凉情景。如果演唱者自身对这种家庭给予的爱没有了解,无法感知自己的父母老去的背景,是很难演唱出这种特殊的情感背景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出发,充分地将作品和声乐技巧结合起来,以最为完美的状态来表现作品。
二、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伴随着当前各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体制不断完善,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变革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当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状。在当前和未来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提升音乐技巧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内的音乐教育良性健康向前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杰出的音乐人才,在国家的教育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一、在声乐艺术中音乐美学特征所发挥的功效
音乐之所以不需要任何媒介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主要依靠的是表情艺术的表现性的抒情性。而且表情艺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的表演才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完整表演。所以,声乐学习者不仅需要锻炼自身的听觉能力,还需要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来增强声乐作品的表现力,使声乐作品更加充实、完美。要想更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绪,表演者需要做好熟悉作品的案头工作,还需要依靠听觉记忆才能领悟其特点。由于声乐教学主要依靠听觉,属于抽象的感觉教学,所以不管是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学习者都要学会聆听,反复多次的聆听后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评价。而且声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觉训练有足够的重视。由于人的声音具有独特性,声乐教师需要依靠聆听来辨别每个学生最自然、最本质的声音,比较后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够判断声乐发声的优劣,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在歌唱表演中展现音乐美学中的“美”
不同的歌曲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带给听众,不同的歌曲中也存在着不一样的美。有的歌曲旋律激昂、节奏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有的歌曲节奏舒缓或带有伤感,给人以温情或寂寞;有的歌曲充满正能量,让人积极向上。所以,声乐学习者在学习歌曲时,对音乐美学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可以通过音乐美学的学习进行了解。歌唱者对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了解了之后,能够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本意予以很好的了解,在表演时才能有很好的表现。在音乐学习时要对声音的技巧、歌曲的处理予以掌握,同时在自身作品中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学会,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美中的优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崇高美等等。
三、在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好音乐鉴赏能力
不同歌唱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演绎相同的歌曲时每位歌唱家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相应的改变,以致产生了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平时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要予以重视。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要多多聆听。各类复杂的声乐作品是声乐学习者要不断接触学习的,在不断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时要做好笔记,做好音乐作品的分析,对其中的音乐处理予以掌握,培养好内心听觉。其次要运用内心听觉来熟悉、分析音乐。对于一部声乐作品,歌唱者要先在脑海里呈现出作品的整体表现效果,再进行演唱。歌唱者对一部声乐作品要先在头脑中慢慢形成稳定、精细的声音,然后形成内心听觉。在看谱分析研究作品时,就要运用内心听觉,心中形成作品的旋律,在头脑中演绎出作品真实演唱的情景。最后是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不同的歌者演唱同一首作品时,出来的效果各不相同,因为歌者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就要培养歌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不同的音色会给作品以不同的味道,歌唱时要尊重原词的意境,吐字清晰连贯,声音平衡流畅。
四、有关歌唱技巧训练的一些建议
一、艺术呈现上的区别
呈现的第一性与呈现的第二性艺术呈现是指艺术作品展现、传达艺术中所要表现内容的过程。绘画艺术的呈现是艺术家在完成绘画作品后,艺术作品不受任何因素的干预,直接地呈现于观众眼前,犹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较直接、较完整地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是在第二人称——音乐表演的“转述”中被呈现。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乐谱毕竟不是音乐本身,它只是一种符号,只有被演奏出来,成为音响,才具有音乐上的意义。由此,音乐在传达创作者审美理想显然不如绘画更具“本真”性,甚至出现表现上的歧义,然而,正因为音乐呈现上的第二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表演者在忠实原作品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从而一同传达给听众,所以这也是音乐表演至今依然散发着魅力和乐趣的原因之一。
二、存在方式的区别
(一)视觉空间性与听觉空间性
绘画艺术的空间性与音乐艺术相比表现的更明显也更易理解。绘画作品不但本身存在于空间,具有物质实体,而且在其呈现的内容上也具有表现空间的能力,即视觉空间。它通过构图、光线和颜色的设计等创作手段,以及欣赏者所处位置和角度,构建出一种虚拟空间,它是存在于欣赏者视线中的空间,如三维立体画。所以绘画是具有实体空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双重属性。然而,音乐具备空间性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材料是音响,人们在现实当中并不能找到其物质实体,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是不具备空间性的。然而,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的表现手段以表现想象中的空间。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此作品鲜明地表现出“牛车”由远及近,由近至远的空间感。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又是能表现空间的艺术,但此空间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想象之中。
(二)时间上的静止性与延展性
这一点犹如二者在物质材料上,区别是具有本质性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上,不同于电影艺术和动画艺术中创造可视活动的图像,其展现的形象是固定的、静止的。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是的时间艺术,不仅由于音乐的存在需要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而且,更进一步,音乐内容的呈现需要在一定时间当中展开,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比较,我们能更为深入理解音乐在形式材料、呈现表达、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更能清楚地认识音乐在表现上的优势与劣势,“能”与“不能”,从而在欣赏或评论音乐时不至于陷入一种纯主观性的随意描述,或是表达上的“张冠李戴”。我们对音乐描述应限制于音乐的表现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