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培训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形体训练课程
针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高等教育模式,以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取向的职业特点,传授与其可能从事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酒店从业部门的多样性需求,就必须对目前形体训练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以夯实基础,增加专题训练。依据这一目标笔者对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期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
2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课课程设计研究的构成要素
2.1课程目标
2.1.1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于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本身学习的需要、对现实社会的需要以及本学科的研究需要。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又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入其他专业性知识,将多学科进行交叉、整合,找出适合该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趋势。
2.1.2课程目标的原则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的困境
1.1课程目标难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一般情况下,培养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筛选。但多数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脱节,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目标来指明培训的方向。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农产品的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但对培训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对职业能力特征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由此可见,这一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并未对培养对象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化,只是笼统概述分析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因此,很难根据此类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素养良莠不齐,这给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大了难度。
1.2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课程内容应该与其生产岗位任务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种原理、理论俯拾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严重,文化层次偏深、偏难,缺乏真正贴近受训者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技能、政策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
1.3培训内容筛选困境
在定下培训课程之后,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若以48课时为例,要在短期内将多门课程全部上完,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培训内容的开发是以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但目前,在筛选培训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受训者的真实需求,或者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教低的学员,导致培训失去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仍然沿袭高校管理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摘要] 辅导员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的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依托。辅导员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开发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应以辅导员培训规划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规范辅导员培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指导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开发,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
[关键词] 辅导员 培训课程 职业能力
一、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经验,可以为破解辅导员培训质量问题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为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教师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颁布了《中等职业-🔥js1996注册登录教师专业标准》,201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不同学段、不同职业领域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做出规范性设置。此后,为了通过培训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落实,教育部自2012年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对应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再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用以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制度安排。辅导员培训规划在宏观制度层面的设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合格职业行为目标的规定,并不能取代课程开发实践领域的操作性规范。从基础教育领域“标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标准上接职业能力标准,下启具体课程开发,在辅导员培训“培训规划—职业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环节。在国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作为目前大学教师职业群中唯一拥有职业能力标准的辅导员队伍,应当率先推进其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在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之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内容选择要求、实施与评价要求等做出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由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开发课程资源,并负责课程实施以及开展培训效果评价,以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的职业实践。
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
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承担落实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这就涉及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问题,这是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基础性问题。因此,抓紧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衔接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基于培训课程设计现存的问题,提出提升和优化培训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措施,并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论证。
[关键词]审计;培训课程;设计;职业教育
完整的审计干部培训过程包括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实施、教学评估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对前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其中,培训计划阶段确定培训班的类型,并明确各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课程设计则是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培训需求与课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安排课程、配备师资、选择培训的方式方法等,以期达到培训目标。课程设计影响甚至决定着培训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从事审计工作多年,期间多次作为被培训者接受培训,近年来从事审计教研和审计教学工作,角色转换为培训者与执教者。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重视角,根据多年实践与观察,认为当前审计干部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作为指引和支撑。拼凑几门课程开办培训班是容易的,在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指引下进行严谨的课程设计是不易的。二是缺少对培训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清晰认知。培训需求不仅包括审计干部个体需求、审计机关组织需求、审计事业发展需求,同时还涉及三者间的关系、当前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三是教学方法对教育培训理念的践行不够,有些培训班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讲授式、“满堂灌”为主,有些将本应创造性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教条化。
二、课程设计应以先进教育培训理念为引领
“理念”通常指思想,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就是理念。教育培训理念决定了设计课程的种类、采取培训的方式、管理的模式及培训的效果。(一)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职业教育正从为产业和特定职业提供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扩展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综合性任务,因此,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是对审计干部从入职开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教育培训。它不仅是一项提供审计技能培训的简单任务,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审计事业和全体审计人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比如,日本就将原来的《职业训练法》彻底重组变更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是吸收“终身教育”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它不只针对此时此刻、特定岗位的具体技能,而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二)学习过程。关于学习的理论有很多,近年来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学员都是带着自己固有的经验和信念来到课堂,并以此理解和消化新的信息、概念、现象和问题,对这些新材料进行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最后将其消化为自己的理解,整合到自己的信念系统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秉持这样的理念,课程设计应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境,采用适当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自主的、终生的学习者。(三)学员和教师的关系。西方曾有项调查,问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居然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公开演讲,仅次于死亡,排在第二位。如果老师把自己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那势必会带来巨大压力。而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认识是,在教学中老师是一个分享者、引导者、推动者,带着平等、开放的心态进入课堂,目的是分享和启发思考,每位学员经由思考进行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建构。在此过程中学员产生各样质疑甚至奇思妙想,这正是教学的成功,且会对教师和其他学员产生启发作用,并进一步引发思考,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之目的,正如经典案例教学教材中有句话所言:“愉快地引导案例讨论,其关键与其说是个人教学方法的高超,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四)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从能力学习的途径看,主要包括工作中学习、社会关系中学习和课堂培训,而这三者在能力发展中的比例是70:20:10。工作中学习是学习的常态。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最直接和帮助最大的方法是将其置身于挑战性的工作中,学习的最佳机会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各领域间产生新的联系,低智力投入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或即将被取代……所有这些都使得工作和学习的边界日益模糊。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也越来越以再现、模拟工作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倡导和推行的培训方式都与工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由学员通过分析、讨论,实现认清现实世界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目的;而行动学习英文是“learningbydoing”,即“做中学”,更是将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以质疑与反思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目前高校正在推行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也正是案例教学和行动学习的结合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四川省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的设置,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在参照国家《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并结合文献分析后,拟定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专家咨询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向32名专家对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时进行2轮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905、0.925,变异系数小于0.25,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08、0.382(P均<0.001)。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共186学时数,包括3个课程模块(一级指标)、19个培训课程(二级指标)、122个培训内容(三级指标)。结论研究咨询专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权威程度及意见集中程度,最终形成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代表性和权威性均较好,可保证培训实施过程更加规范与科学。
关键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德尔菲法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是加快新入职护士胜任临床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四川省印发关于《开展护士规范化培训试点的通知》,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在四川省范围内开始推行,并认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90余所,四川省范围内各医院重视并积极开展了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然而,国家大纲制定内容较宏观,四川省内乃至全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安排和内容,出现授课内容不统一、针对性较差、培训方式较单一、学时数设置不合理等情况[1-3],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形成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时设置更加合理,以指导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新入职护士的培训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择四川省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及护理院校的专家32名。32名咨询专家平均工作年限为(27.53±6.82)年;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22名(68.75%),副高级职称10名(31.25%);最高学历博士1名(3.13%),硕士9名(28.13%),本科22名(68.74%);护理教育专家8名(25.00%),临床护理专家18名(56.25%),医疗专家6名(18.75%);来自于护理院校2名(6.25%),来自于培训基地30名(93.75%)。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