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90-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他庞大的知识系统为生命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优质的土壤与有效的营养。世界观的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性各方面的培养,包括人格的塑造、才华的挖掘、情绪的认知与管理、意志力的锻炼、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德育育人的教育方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下面就以班队会为载体,来谈谈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一、各中队建立特色中队名称,对学生进行熏习

各中队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不同的中队名称。如:一、一惜福中队,一、二丹青中队,一、三墨香中队,一、四感恩中队,二、一翰林中队,二、二古风中队,二、三德音雅乐中队,二、四儒济中队,三、一舞韵中队,三、二集邮中队,三、三纸鸢中队,四、一风雅中队,四、二云剪中队,四、三京韵中队,五、一乾坤中队,五、二锦绣中队,六、一博弈中队,六、二尚礼中队,六、三善才中队。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各个中队命名,使学生从这些儒雅的名称中得到启发,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

二、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个人修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小说《烈女传》(西汉)刘向、《说岳全传》钱彩、,诗经词曲文集《诗经》、《论语》、《孝经》、《全唐诗》,《全宋词》。史书传记《史记》、《资治通鉴》、百家经典《老子》、《孙膑兵法》、《孟子》等等,百科学术杂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九章算术》等。在孩子成长的初级阶段,要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古典书籍,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古典书籍的习惯。各班队根据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学弟子规做文明小学生》、 《百善孝为先 》、《用心感恩,用爱回报》、《中国好少年》、《仁学仁爱》、《在诗中徜徉》,队会通过诵读背诵经典《弟子规》、《孝经》、《诗经》、《唐诗》、《宋词》、《元曲》、《论语》、《知翰林爱读书》 等经典,讲中国传统而德育故事,了解翰林文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热爱读书,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学、知耻、力行、健康快乐成长。

三、传统艺术净化心灵高雅洁净提升品位

中国传统艺术渊源流长,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有陶瓷、泥塑、瓷器、风筝、剪纸、年画、苏绣等。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各个班队运用自己的特色分别举行了《棋文共赏》、《我会说我会演》、《悦动少年齐舞飞翔》、《锦绣中华》、《剪刀下的艺术》、《国色天香话京韵万古流芳戏中藏 》、《中国舞 》、《我的邮乐园》、《欢乐的乐章》、《聆听幸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进水墨世界》、《墨香文化进校园》、等班队会了解京剧、中国舞蹈、中国的棋文化、评书、刺绣、剪纸、集邮、乐器、茶艺、国画、书法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起源及种类,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熏习和陶冶,净化学生的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修养,开启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处理好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四、热爱传统节日,代代相传

第2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合理的成分被称为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由分布式互联网到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讨论、移动互联线下分享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也就同时倒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js1996注册登录所具备的网络环境,采用全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和课后的辅导补充工作,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链接分享最新的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组织局域网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及时分享。课后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某些高校-🔥js1996注册登录网站的客户端)进行生动内容的分享,传递正能量、贴近学生周围发生事情的所见、所想。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息,优秀地传承是因为它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合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殷东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张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第3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劳动过程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地万物,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深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教育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尚书》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修身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多次引经据典,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一种便是自省意识,就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1]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克己修身的原则,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等,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深远意义。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自身涵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丰富,对高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完善都有积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并不是只需教授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都是很具实效性并可以被教师借鉴吸收的教育方法。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品德意识;又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修身立德还是笃行劝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了其时代价值,迸发着时代光辉,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

4、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带来的问题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也使此?课程较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少,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与能力不平衡,有些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指导。最后,很多高校的宣传栏等成为广告免费地。加之校园流行元素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

2、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挑战

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渠道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一味认可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外来文化中丑化我国民族英雄等不良因子,容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3、腐朽文化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文化层出不穷。无论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环境都存在许多腐朽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阻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

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创新,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等有利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日常娱乐中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高校多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身也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重要意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3、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薄弱环节,在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身作则。其次,教师要自觉改进教授方法,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经验,将其中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交流,对其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沟通,争取能在沟通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最容易聚集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社团建设是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既能建设社团文化,又能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优秀传统思想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第4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培养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新时期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项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具有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口耳相授,对学生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因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某种意义而言,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带领学生学习、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诸如儒家的“以人为本”、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等思想主张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道理要义仍然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把握。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文化基础,失去了这个文化根基,犹如大海失去了一汪海水,文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变得没有意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来源,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树立“三观”认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三观”认知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社会的各种思想,尤其是西方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还不能够作出理性的判断,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侵蚀。这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学手段。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错误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从而促进其成长成才,达到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去挖掘。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更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有许多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的地方,如“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2]等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取教育真谛,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源泉。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

80周年校庆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证’”。然而,时下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还很薄弱,甚至是一无所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西方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认知,甚至还大加崇拜。举例来说,当前,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的很多大-🔥js1996注册登录园里深受欢迎,而中国的七夕节可能无人问津,甚至当问起部分大学生来,他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同样,对于电影院里播放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学生们是大加赞赏,争相追捧,而对于中国的国粹――京剧,可能整个剧院里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寥寥无几。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指导学生查补缺漏,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高校作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带领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通过渗透相应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构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前面所说,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认知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指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周围的人与物。当然,提及营造文化氛围,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无疑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宣传活动、举行校园戏曲比赛、观看爱国电影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借助校园媒体,通过校园广播、校园论坛等媒体平台来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二)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然而,目前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编入教材,开设相应课程的仍然较少。对此,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融合大学里开设的《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传授讲解。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也可恰当地穿插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师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力求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相似相通之处,继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觉得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建立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体。为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地整合校园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去影响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材,注意结合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地为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首要的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另外,对于专门从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者,-🔥js1996注册登录应该重点进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适时地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带领学生解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成因;工作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获得了长足进步,业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了一系列问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各民办高校就显得比较欠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而,很有必要认真审视和深入发掘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这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管窥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民办高校的努力,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的来看,多数大学生都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肯定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的重要地位。但同时我们还应该发觉目前的不足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偏低

笔者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占 52%,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占 41%,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占16%,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24%,而认为学英语绝对有用的大学生占90%。”由此可见,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堪忧。

(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民办高校的一些大学生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却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行,传统美德观念淡薄。譬如,整体精神的淡化,个人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普遍存在;诚信观念的淡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欠学费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伦价值的漠视,不孝敬父母、不尊重长辈、顶撞老师的事也屡见不鲜;坚韧不拔精神的缺失,害怕吃苦、拈轻怕重、畏惧困难、贪图享乐的现象时常出现。这些事件、现象以及做法都反映出来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的淡薄。

(三)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不足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速,在部分媒体和商家的炒作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青睐。然而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不再像原来那般热闹,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只注重其形式,往往把节日当成了吃饭送礼的日子,忽视了其内在深刻的文化意蕴,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都不知道或是说不清楚一些传统节日的来源。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几个传统节日的关注单纯出于对放假的热爱。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不足,一定要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

二、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步晚,重视不够,成效不佳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加之师资、资金等的不足,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都起步较晚。而且许多高校未足够重视,在具体实施上措施不力、方法不当,甚至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公共课程、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都未开设。这种情况给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难度,这是造成其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渗透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奉行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多元有害价值观念的干扰、渗透,在不同程度上使一些意志薄弱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盲目的崇拜。加之,许多西方国家的腐朽文化产品充斥在中国的民办高校校园中。久而久之, 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无形中可能会接受或者认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进而怀疑甚至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偏误,认为它已经过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在商品物流的高速运转中毫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私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所重视和推崇的人伦亲情、慎独自律和诚信友爱等道德规范被弃置不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利益不知不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功利性的职业至上理论让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当前,尽管有些民办高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但是选修的人数和上课的效果远未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民办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以期逐步取得较好的教育实效。

三、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机制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人格塑造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教育者,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仅作为一种强制性简单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积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拓展新渠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学生自己去自觉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

(一)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课堂教学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开设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一些民办高校甚至还没有设置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这就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与积累的匮乏。

为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大学生教育的有效阵地,各民办高校要根据各自-🔥js1996注册登录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 专门课时对大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范围可以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国音乐绘画赏析和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等。各民办高校也应该安排一些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教授或专家学者讲授一些诸如《道德经》、《论语》、和《古文观止》等中华古典精品选修课程,或者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书法艺术》和《唐宋诗词鉴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选修课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名家大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学术报告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国书法大赛、中国绘画大赛和中国音乐大赛,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丰富他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二)打造具有浓厚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传播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浓厚的-🔥js1996注册登录往往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素质高的学生。良好校园环境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民办高校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js1996注册登录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为景观当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比如说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命名建筑物,在校旗、校徽、校歌、校训等方面注入传统文化因子,增添一些文化名人的雕塑、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石雕,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等。同时,各民办高校尤其是高校的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好大-🔥js1996注册登录报、图书馆报、多媒体传媒平台、网络论坛、贴吧、宣传栏、广播台、电视台等舆论宣传阵地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重要示范作用,精心培育健康向上、品位高雅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硬”环境。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手段,让校园充满文化底蕴,最大限度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来源于农业文明,常与祭祖、祈福、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联系在一起。这种历史渊源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比起来似乎显得有些“土”,没有西方的节日浪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品位也越来越高,开始有许多人特别是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逐渐淡忘。此外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有农村演变为城市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特别是对农村不熟悉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节日。针对此现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并将一些传统节日设立为法定假日。但仅仅定位法定假日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大学生致死盼着在这个节日期间可以放假,而不会去探究为什么会放这个假。因此,作为民办高校应该利用好每年的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积极开展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实践。在这一时间内,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比如说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展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例如举办以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务支教活动,文化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大学生的心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此外,还要认识到社区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社区在文化传播中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可以让一些文化素养比较高的退休老教师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堂,定期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比赛活动,如象棋大赛、书法绘画大赛等。

四、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审视,我们看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也看到了新的方向。我们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继而在整个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在民办高校内无论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二者的结合,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2]张海燕,金秀兰.新形势下大学生典型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4(2).

[3]黄岚.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

第6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体组成部分,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世代继承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为当代中国人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2]

1.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人类历史、修齐治平、为人处世等基本思想理念,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如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其中被历代中国人所崇尚并孜孜以求的包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精忠报国、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集中体现了人与家国、人与事业、人与他人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行为规范。

3.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戏曲武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中药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

1.补充和完善教育主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为主阵地,其中包括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另外辅助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4]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强调的是政治意义和理论性,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强调的不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还有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使教育主题更加完善。

2.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呼应的部分为形成这种共识提供了突破口,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3.巩固和发展新的教育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思想舆论传播途径。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上形形的势力抢占新媒体的舆论高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任务和使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这种教育方式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90后大学生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新媒体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甚至在未来会产生更新的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校内外环境、朋辈影响和新媒体等途径。各种途径各司其责,并相互呼应与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该体系仍有诸多问题与亟待改进之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作为主阵地,理论性太强,趣味性稍差,实践性不够;多数高校教学形式刻板陈旧,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有时候反而成了鸡肋。目前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不是全体师生,其他非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失,个别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到位,言传多于身教,广大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文化修养以及优秀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有待加强。-🔥js1996注册登录、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是脱节的甚至是相悖的。社会环境与-🔥js1996注册登录、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熏陶和影响的程度往往大于-🔥js1996注册登录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但负面的居多。互联网和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中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2]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学科建设

1.在高校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在所有高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把汉语设为高校基础必修课,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语言教育大纲,在高校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大学生通过形成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今后要通过在所有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如诸子百家、传统蒙学、中国伦理思想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客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讨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3.在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高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育。通过设置高校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和营养源泉。

(二)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进行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高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使之对传统文化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尤其要做到知行合一,主要通过身教来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终形成和巩固的关键的时期是在大-🔥js1996注册登录园里度过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内外大力支持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和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或庆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当今的现实意义,通过宣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和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度,并使其对洋节日和当代商业节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实践。高校还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岗位为依托,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

高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和活动设置等方面鼓励形成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多举办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特长(如书法、国画、民族舞等)和成果展示活动。高校应以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践行优秀文化成果的能力,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传统文化育人协作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各高校通过实施学术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协作等各方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形成的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奖励激励机制,形成-🔥js1996注册登录、家庭和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合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努力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吻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各高校要积极占据网络和新媒体教育阵地,打造绿色网络教育环境,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获得营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我们应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等,通过巩固和完善课程和专业主阵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教育形式,形成-🔥js1996注册登录、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力等相对完整的教育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主题鲜明的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积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EB/OL].求是网,2014-10-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第7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人格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葛金平(1972-)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第8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源泉。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基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同志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外敌侵略、民族分裂,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又是每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价值理念,才能接地气,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拥护,才能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浓郁的民族色彩,使之成为区别其他价值观的显著标志。为什么中国人追求的独立自由不同于西方人追求的独立自由,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西方人受卢梭天赋人权理论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主要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如财产独立、人身自由;而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其价值取向主要是追求道德完善,把个体的气节情操、人格尊严置于生命、财产、自由之上,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2]265(《孟子?告子上》)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民族根基,如果抛弃这个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无法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并不意味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来源、思想内容、时代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理论文化成果,所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它是当代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那些符合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精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热爱故土、保家卫国是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反映了中华儿女对故国家园的深深依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表现了中华儿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饱经忧患,经历了数不胜数的天灾人祸,但仍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2(《周易?乾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仁民爱物的博大情怀。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它源于家庭血缘关系又超越家庭血缘关系,是一种广泛延伸到人类社会乃至宇宙自然的普遍之爱,体现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平等博爱精神相媲美。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而且主张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2(《论语?颜渊》)孟子更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16(《孟子?梁惠王上》)这种仁民爱物的价值观,对我们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和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诚实做人、反对欺诈是人类的普遍美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准则。中国人把诚实守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21(《论语?为政》),“民无信不立”[4]126(《论语?颜渊》),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待人,踏实做事。践行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消除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事万物只有和谐共生,才能保持生机活力;如果强求一律,将扼杀事物的发展。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思考问题时,应照顾到事物的方方面面。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应成为现代人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它有利于我们形成海纳百川的气度、兼收并蓄的胸怀,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合理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多方面的思想资源。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宗法血缘的社会基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君王至上的皇权政治,使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浓厚的封建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扬弃,批判其陈腐、僵化、封闭、保守的封建性因素。如儒家的“忠孝”思想就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要求人们“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忠孝”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又演变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由于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化身,因此,“为国尽忠”实际上就是忠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薄后名”,士大夫把维护封建统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家尽孝”则演变为纲常名教,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孝道成为束缚人们个性、桎梏人们心灵的精神枷锁。道家的“知足常乐”也是如此。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5](《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把贪欲视为万恶之源,认为克制自己的贪欲可以消灾避祸,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幸福。确实,道家的“知足常乐”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从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中解脱出来,平息人们的躁动心理具有深刻的启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使人们形成了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可见,只有合理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途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

(一)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基因,只要我们深入挖掘阐发,就不难提炼其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仁爱精神,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墨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交相利”。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墨家的“兼爱”,都体现了深厚的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人文情怀。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我们今天提倡和谐友善的道德理念息息相通。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状态,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理想的民族,把实现“大同社会”作为自己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726(《礼记?礼运篇》)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境界,“选贤与能”的政治模式,“讲信修睦”的道德情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各得其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相通的,实现大同社会在历史上曾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之奋斗,今天同样是鼓舞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大同社会与“中国梦”可谓异曲同工。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

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会产生一定的时代隔阂。但这种隔阂不是绝对的,由于相同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价值观又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特别是在某些涉及人类共性和共同利益的价值观上,现代人完全可能与古代先民产生共鸣。价值观的这种传承性和共同性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只要我们根据时展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某些传统价值观是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如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天人关系”,认为人与大自然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反之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儒家还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人在对待自然时,要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命,做到“万物并生而不相害”。如果我们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把“天”还原为自然之天,那么“天人合一”就完全可以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则提出“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观点。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主张人顺应自然,不能过多干预自然,向自然索取,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庄子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6](《庄子?齐物论》)既然“万物与我为一”,不同的物种皆有生存的权力,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不能以主人自居,扼杀其他物种的生存。道家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克服现代人的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环境、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难道没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吗?

(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古今的时代价值,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息息相通,因此可以直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最著名的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328(《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荀子?王制》)。孟子指出,在百姓、社稷、君王三者中,最重要的不是君王社稷,而是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稷才能巩固。荀子把“水”比喻为民众,“舟”比喻为统治者,统治者只有得到民众拥护,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听取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群众幸福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重点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进一步密切群众联系;二是持之不懈开展反腐败,既打“老虎”,又打“苍蝇”,将腐败分子清除出党,纯洁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总之,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拥护,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

(一)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塑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因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向民间,普及群众,遂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首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由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陌生,不要说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古代经典,就是一些简单的传统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也似懂非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懂古文,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要弥补这个缺陷,必须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力求在文字上通俗易懂,形式上图文并茂,使群众喜闻乐见,看得懂,记得住;同时降低成本,价格实惠,让群众买得起。其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国民教育中。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一个很大弊端,就是重视外语教育而忽视母语教育,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外语上,而汉语基础却没有打好,以致汉字生疏、读写能力差、国学知识贫乏。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应制定统一规划,在大学设立国文专业,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国民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让青少年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而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第9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所以,一方面,党中央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治国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强国富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主要是它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及其现代意义的挖掘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义理讲透、意义讲足、现代性讲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丰富和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文理念、道德观念,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的有效路径之一。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在近代以来的磨难曲折和抗争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二、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文化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借助社区教育大平台,向广大社区群众传播文明礼仪、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社区整体道德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2.职业-🔥js1996注册登录把社区教育纳入-🔥js1996注册登录教育范畴

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js1996注册登录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更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辐射到社区,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德?淙耍?培育全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传递正能量,-🔥js1996注册登录责无旁贷。

3.-🔥js1996注册登录拥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

-🔥js1996注册登录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建立一支胜任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及可圈可点的成功做法,无疑为社区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保证。同时,借助-🔥js1996注册登录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群众建设和配送电子课件、微课及-🔥js1996注册登录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优势十分明显。

三、依托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举措

1.制定培训计划

对社区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js1996注册登录要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之中,摆上-🔥js1996注册登录工作日程,设专人负责。选择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通过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同步实施等方式使其发挥作用,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成果一起要”。

2.开发培训教材

-🔥js1996注册登录要在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国学文化培训教材,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拓宽受教育面。制定培训大纲,以突出儒家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确立社区培训工作目标和培训重点,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社区群众所接受,为社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3.组织社区培训

本着“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学习、方便生活”的原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期培训班、国学讲座、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务求方法新、理论新、重实效。培训教师要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培训教育质量。

4.参与社区活动

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是巩固和发展社区培训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js1996注册登录要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区国学演讲、朗诵国学经典诗句、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图书、电影、民俗歌舞等活动走进社区,使-🔥js1996注册登录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拓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
相关期刊推荐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