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

第1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新闻传播有着传递社会文化和信息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人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清晰的认知,还能满足人们自身的各种期待。本文首先描述了文化秩序的含义,其次讲述了带有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最后提出了要在新闻传播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这一思想。

关键词:

文化秩序;新闻传播;社会事件

新闻传播不仅是社会信息在人群之间的传递,还是对该社会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新闻传播中要牢牢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因为文化秩序是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才能表现出新闻传播最根本的价值,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渴望。文化秩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是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必要的行为。

一、文化秩序的含义[1]

社会文化秩序是维持该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由社会很长时间累积的文化价值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行为上的规范。文化秩序作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所具有的约束力也凌驾于该社会人们的自我思想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秩序要比法律更具有规范人文思想、行为的作用。它是社会特有的文化产物,是衡量地区不同人思想行为的一个准则。一个良好的文化秩序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是提高该地区社会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

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指新闻传播方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把传播内容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识进行报道。这种传播行为某种程度上会扭曲事件本身的现实情况,而且会诱导人们对新闻事件不同方向的认识。一个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会扭曲新闻传播的意义,而且会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对人物的倾向性

传播是指新闻媒体主观意识塑造出的新闻人物。新闻媒体根据自我的意识给予人物的不同评判,更有甚者为了让自我意识在人物上体现得更形象具体,而刻意隐藏或夸大新闻事实。虽然人物行为没有受到最根本的改变,但阅读人群在阅读这些新闻时会带着新闻媒体赋予的主观意识,从而会导致阅读人群忽略人物的行为本质等。夸大和减小人物行为,加大或减轻人物罪恶,是常见的倾向性新闻传播之一。例如,在传播某一人物的不良行为时,并不对人物行为做出公正的概述,而是不断强调罪恶感以及人物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容易导致阅读者也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不能正确地对人物行为本身进行评定。

(二)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

传播也是倾向性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事件报道时,附带传播方自我的感彩,对社会事件进行主观意识上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上来扭曲社会事件的本质,给社会文化秩序带来破坏。在对社会事件进行倾向性传播时,真正报道社会事件本身真实情况的少之又少。传播方通常为了利益以及自身思想,夸大事实。就阅读者而言,他们期待的社会事件的报道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真实还原社会事件本身的,而不是附带强烈感彩的报道。

三、在对新闻的期待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

(一)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2]

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是指人们期待那些关乎自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发展,但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周期。新闻媒体报道时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不能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对这些社会重大问题加以评判。这种期待从某种角度来说加强了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因人的感知和想象所形成的对艺术信息的期待

人的感知和想象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对艺术信息的期待是因人的感知和想象的发展所形成的行为。通常来说,人渴望得到精神层次的交流,并且通过感受不同的艺术信息来达到自身的精神需求。新闻传播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为人们提供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要结合该社会的精神文化,给人带来精神层次的享受。

(三)渴望对他民族社会的理解所构成的期待[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社会文化,还渴望了解他社会的文化,这样也形成了一种期待行为。人渴望得到精神的交往,不局限于自我社会人员的交流,更渴望和世界其他社会进行交流,了解其他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事件。在进行新闻传播时,需要还原他社会事件的本质,描述他社会的文化秩序。只有客观地分析其他社会的社会秩序,才能给自身和其他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带来帮助。

四、结语

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渴望。在新闻传播中,一些不正当的带有倾向性的传播行为会影响到人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行为的直观看法,阻碍阅读者了解事物本质,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等。新闻传播要把握社会的文化秩序,在满足社会文化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还原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还会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而且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进行新闻传播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会重大事件、艺术信息的期待,为社会的人文发展以及思想程度的提高带来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14.

[2]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0-51.

第2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二、电视新闻编辑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策略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他们的工作不仅会对社会氛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还会对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造成深远影响,对于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定政治立场,彰显社会责任心。

在当今社会,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电视新闻编辑进行新闻节目的编辑时,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和方针,并且要采用适当手段,将党的形象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对于那些关乎国家发展以及进步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成立专门的栏目,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追踪报道,使得党的方针与政策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党的决策的正确性,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

(2)正确认识舆论,实现正确引导。

正确的导向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想使得新闻编辑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首先,就要使得新闻编辑对舆论有正确的认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这段话是同志在对人民日报进行视察时所讲的一段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舆论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同志的这段讲话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党交代的任务,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使党的形象深入民心。另外,新闻编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一定要具有中国传统美德,那就是谦虚,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待人以诚,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中更是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新闻舆论传播的规律,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进行新闻传播工作中,发挥舆论的正确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肩负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和义务。

(3)增加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问题自身就具有舆论导向的基本属性。对于同样的新闻内容,不同的报社或者是杂志报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并且,在这个工程中,新闻编辑会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融入新闻报道之中,随着时间的积累,人民群众在看新闻时,就会受到这种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严格注意自己的用词,既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又要做到新闻没有任何歧义,使得观众不会对报道的新闻产生舆论质疑。另外,对于新闻的舆论引导要做到适度,不可以夸大或者是报道与事实不符的新闻,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4)提高新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3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刘建明教授的新作――《当代新闻学原理》最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

在这本洋洋洒洒73万字的力作中,涉及的命题不再是那些概念化的媒介“工具论”、“报道立场说”和“舆论宣传观”,而是论证新闻自身与社会现代化的全面观照。全书展示的理论构想是:新闻作为社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应独立于报道者的意志之外,又渗透着报道者的客观评价。著者勾画出的理论体系是:媒介演变的历史观、新闻事实的模态、新闻报道的世界构图、新闻的真实状态和真实度、新闻价值的歧义与本义、新闻传播的环境与传播速度、网络视界与信息污染下的社会生活、媒介分众化的社会分布、新闻媒介的二度功能、新闻报道的法理、新闻自由的向度、新闻制度与党报的多种类型、新闻会的规则、商业化媒体的经济形态和畸形发展、新闻生产及其经营理念等大量新知识与新理论。对那些长期经受实践检验的普遍原理,该书也进行了梳理,并在体系上作出新颖的演绎。

近十年来,国内外各门社会科学都有许多根本性的创新,大量新的科学结论对社会规律作出精深的描述,揭示了网络时代、全球经济与多极化世界及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及其社会结构的变革正在日益深化,新闻媒体不仅是现实社会的推动者,而且是当代社会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新闻理论不能困守窠臼,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它必须创新,揭示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观念、新视点、新模式。《当代新闻学原理》研究了当代新闻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全面,注重知识性、现代性和学科的前沿性。

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其功能的学科,揭示新闻媒介与各社会领域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当代新闻学原理》分析了新闻实践提出的种种重大问题和前瞻性的理论课题,综合阐释了新闻学的社会范畴。

懂得新闻学原理,对指导新闻媒介的运作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新闻专业其他课程的前提。该书密切跟踪新闻传媒事业的最新发展,介绍了新闻实践需要的最新知识,使人们对新闻活动的种种谬误都看得很清楚。本书每章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后面还列举了基本概念和思考题,能引导读者全面掌握该书的内容,加深对复杂新闻现象的理解。

第4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媒 人文关怀

前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不仅包括关心人,还包括爱护人、尊重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现象,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从宏观上来说,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新闻传媒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微观上来讲,新闻传媒必然存在人文关怀的实践证明主要涉及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更多地体现于记者在面临新闻与道德冲突时的个人选择。这是一道记者在新闻传媒活动中时常面对的单项选择题,选择的过程异常艰难、选择的结果至关重要。选择新闻,意味着职业的必要;而选择道德,则是做人的基本。

1、新闻传媒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1.1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必须看到人是社会的主体。在人的推动下,社会的种种变革和运动,其目的都应落脚于人自身。也就是说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科学技术的推广,其目的都是为了造福于人。这显然是把人等同于机器零件,要么符合需要而得到使用,要么不符合需要而遭到淘汰。在这里传媒“物化”了人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维护人的主体性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这样的报道也是很难得到受众(特别是下岗工人)认可的。

1.2 人与人的关系

在现今的许多报道中。反映模范人物如何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无私奉献一切的较多,关于不计报酬的报道也曾经屡屡见诸报端。然而却很少见到报道模范人物在为他人奉献时,他人是如何理解、如何帮助、如何关心他们的。不求索取。只求奉献当然是一种值得报道和学习的行为。但单方面集中在如何奉献上。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很难在受众中产生共鸣。

1.3 人与自身的关系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以指导消费和宣传消费为内容的出版物纷纷投放市场。除却法国时装杂志ELLE,的中国大陆版,《世界时装之苑》外,大型豪华休闲刊物《时尚》、《新时代》、(How)等纷纷创刊。相对低廉因而更成功的是形形的商业型小报。后者名之为《精品购物指南》、《购物导报》、《为您服务》。这类传媒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显然是在传播问题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商业文化,部分电视媒介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有明显的效仿痕迹。必须看到,在这些传媒展现出的喧闹和繁华下,我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能消受这种奢靡的商业文化“关怀”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这样的传媒又将引导受众建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来面对转型期的社会调整。

2、新闻传媒存在“人文关怀”

“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由于人的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人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都发生直接的接触。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因此,新闻媒介的工作就等于为受众创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基于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认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现实环境,就会使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使“拟态环境环境化”。因此,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3、新闻传媒“人文关怀”对社会发展得作用

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分为物质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两个部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必然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现代化建设发挥以下作用。(一)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二)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新闻传媒“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结语:新闻传媒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对受众进行“关怀”。将关系到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在国门向世界敞开的今天,各种境外文化纷纷在我国登陆,“自己的阵地守不住就会有别人来占领”,新闻传媒更应在文化这个至关重要的“阵地”上做到守土有责,而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将是这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林珊.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潮流不可阻挡[J].国际新闻界.2009年O4期.

第5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一 、传媒伦理再造的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及其功能的实现必然赋予传媒市场以崭新的意义,对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传媒伦理再造作为制度结构的一个传播要素,对传媒经济的健康运行更具有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意义。

1.对传媒市场运行状态的标志性意义

传媒经济是以传媒为主体的经济,传媒以何种状态参与市场活动,直接决定着市场运行的状态,因此,无论传媒是否将伦理再造作为自己的理念选择,无论有多少传媒在做或者不做这种选择,都会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成为衡量一个传媒经济运行状态的鲜明指标。

2.对传媒市场健康发展有促进意义

传媒市场是媒介交易各方在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传媒经济是规则经济,契约就是一种规则文书,而规则之实施又是以对交易各方的践约预期为前提。预期落实,则传媒市场健康运行,交易活动顺利进行;预期落空,则市场出现混乱,交易出现混乱,交易活动也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伦理再造成为交易各方主动践约的一种精神推动力。

3.对传媒公关关系的调整具有良好的调节意义

传媒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与消费者、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也每日每时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这便构成了公关关系的广泛基础。一个负责任、公信力高的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公共关系必定是和谐、融洽的。所以,传媒伦理重建,对于调整传媒公共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维护传媒的公信力

受众对传媒的选择与传媒本身的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传媒公信力的建构主要决定于传媒本身的伦理规则,因为传媒伦理规则无疑会渗透到传媒对其内容、形式的选择,而这些则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传媒的选择。

5.有利于保障传媒市场主体的竞争秩序

如今,传媒同质化严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于是,猎奇的内容更多地充斥着媒体版面。这些都使得传媒市场主体的竞争变得失序,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受众,也是传媒主体本身。因此,传媒伦理及其再造将有利于形成有序的传媒竞争市场。

6.新闻传播维护和保存优秀社会文化、促进合理社会价值的主流化依赖于传媒伦理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之一,在对社会文化和主导价值选择上要更具有深刻、独到的眼光和睿智而长远的审视角度。这一眼光的培养和角度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媒体本身对传媒伦理的认识和伦理规则的选择。合理的规则会引导媒体为文明进步添砖加瓦,否则就会导致诸如“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的现象,最终导致的将是文明的退步和社会价值的混乱。

二、我国传媒伦理重建的思考

1.传媒伦理重建的基础是传媒道德“立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媒经济政治制度是传媒伦理问题生成的深层原因。从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媒体是官方性质,媒介是,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一个延伸,但我国大多数媒体的运营方式却是商业化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广告收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常常使中国的新闻媒体处于伦理道德事件的漩涡之中。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媒往往呈不完善状态,政治体制赋予传媒以巨大的权力,这就为某些传媒以权利换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某些掌管政府权力的集体和个人会滥用权力,为他们自己服务而出现的高度集中的信息管理往往会引发“市场失灵”,并容易引起传媒的道德失范。在传媒的产业化、集团化、资本化过程中,传媒集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这一利益体在获得集中的权利的同时,又在维护和扩张集团的垄断经济利益,这对传媒维护其公共利益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谓传媒道德“立法”是指传媒道德、伦理精神或伦理机制取向为制度所选择或吸收,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制度的形式将传媒道德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规范使传媒伦理制度得到规定和认可;二是建立奖惩机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满足,使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付出必要的代价;其三,完善相应的监督执行机制,消除传媒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传媒伦理重建的关键是信用的再造

从新闻媒体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媒体正处面临着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相冲突的伦理困境。

传媒伦理规范被看成是媒体与公众之间、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于伦理规范“应如何”的讨论实际也就是订立契约的过程。要使契约具有约束力,契约订立双方就必须在被充分告知契约内容的情况下自愿签署契约,否则即为被迫或被误导签约,从而导致契约丧失法律约束力。同理,要让传媒伦理规范能约束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就必须让广大新闻工作者能自由地参与有关传媒伦理的讨论,并让他们的大多数衷心接受合理的传媒伦理规范,这样形成的规范就如同媒体和受众签署了契约,契约双方按规范行事,违规就是违约,就是不守信用,就是不道德。由于这个契约的内容是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制定的,所以,大家遵守它就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的共同利益。

具体说来,社会公正基础上的传媒诚信,要求传媒按照信用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信用的原则行使其职权,要求传媒组织真正继承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诺言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信用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通行证,也是确保其成功的动力源泉和优势资本。信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信用伦理精神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传媒而言不仅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利益的保证。

3.传媒的社会责任的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问题

传媒承担着监视环境、确保社会交流、提供世界图景、传承文化、提供娱乐、赢利等社会责任。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信息接受与传播欲望,空前地拓展了媒体空间,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西方媒体的全球化战略对中国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文化、心理和资本冲击,这种情况下,我国媒体不仅面临着生存竞争,还担负着保留和扩大民族声音的使命。而媒介要实现其社会责任,就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介,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介,而媒介的良知在于从业人员的良知。良知是一种责任意识和义务精神,是人对理性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持守,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良知的形成靠的是自律,兼有他律。因此,我国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是内部建设,而不仅仅是外部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活动正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近十几年颁布了若干有关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新闻行业自律组织,如中国记协也制定了一些规范。然而,就其性质来说,这些均属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建设,旨在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外在的道德关系,制约新闻工作者的外部行为。

现实中,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依然大量存在,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内部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于大多数媒介组织而言,新闻职业道德内部建设的具体措施,一是开展“新闻评论”活动,通过形成一个有利于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社会舆论环境,影响或改变人们的内在道德信念;二是对新闻从业者开展持续的教育,帮助其建立整体的道德体系。具体来讲,就是除了对他们进行业务素质的教育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还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传媒伦理是重中之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把新闻道德准则付诸实践;三是媒介组织应当努力将新闻职业道德观渗透到制度层,使之成为一种组织文化。媒体规章制度是媒体价值观在制度层面的集中反映,是组织文化的载体。把新闻职业道德观放在建设组织文化的高度去强调和对待,通过管理层的重视和在管理行为、制度中的渗透,使媒介组织人员认识到,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是其整体组织文化的有机组成和必然要求,还可以通过对传媒组织整体利益的强调,来实现媒介组织成员的彼此监督。

4. 社会道德重建和各种制度的完善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要保证

第6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议程设置理论 政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早在1983年就正式确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逐渐呈“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主动角色的开始,新闻发言人可作为政府主动介入并积极引导公共舆论从而成功实现新闻执政的切入点与现实手段。

本文希望在对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政府与媒体、公众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对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新闻发言人的传播学定位进行分析。

一、新闻发言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2003年年底起,我国各地纷纷出台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浙江、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15个省级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覆盖了全国近一半的省级行政区。

由此可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过程,是公众对现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诉求过程,这种诉求必然伴随政府行为的民主、责任、透明、效益、法治和无私要求――这是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诉求,这恰恰也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必然要求。

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学解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它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过程的需要,设定政策议程,以此影响媒体议程。进而设定公众议程,其中更多地表现了政策议程对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引导。

1 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调控大众传媒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社会调控中的信,息源控制。信息源控制和行政控制一样都属于软性控制。但是,和行政控制有截然不同的是,这种制度一方面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沟通,并通过新闻界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它通过信息源的有限性,协调政权、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比较隐蔽地引导舆论和控制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确实是平衡自由和控制的有效尝试。

(1)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的有效形式

根据先生的新闻定义,对新闻传播过程进行图解,可以拆分为三个阶段:

事实发生(信息源)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显然,构成这一运动过程的是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新闻就不存在。换句话说,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新闻的全过程。若在新闻形成过程,将新闻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且把新闻形成的过程理解为政治传播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事实发生”和“及时报道”两个环节中,新闻会成了新闻形成的一个新环节,即:

事实发生(信息源)政府新闻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具体到上述政治传播过程来说,实际上政府面对着两个不同层次的信息受众:一是所有公共信息的接受者――社会大众;二是特殊的信息接受者――媒体记者。这两个层次的受众之间的关系是:虽然表面上看,政府新闻会针对的对象是新闻记者,但新闻记者只是新闻会主体和新闻会对象之间的桥梁,新闻记者有权力和义务及时高效地向受众(公众)报道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会的对象最终是公众。因此,政府应当看到:一方面,政府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威性和调节社会生活的权利,许多政府信息都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政府有责任让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最大的权利机构,政府是一个十分可靠的信息源。它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信息繁杂和思想多元的今天,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多样,当人们无法分辨和取舍,更希望听到来自政府权威和统一的解释和说明。这一点在危机时刻和重大问题面前显得格外明显,政府的声音可以让小道消息不攻自破。

(2)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主体作用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作为体现人民利益、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权力机构,其影响和作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代表国家的形象,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枢纽。新闻发言人制度自然是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其目的在于协助政府工作,协调政府与传媒、与公众的关系,从而协调社会的发展。

面对政治信息的特殊受众媒体记者,政府应该了解记者甚至了解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需求,并以满足记者要求来寻求与媒体的合作。美国学者李普曼说,若非借助一种标准作业的方式,那么少数的人(记者)能够顾全这么大的报道范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记者常常必须经由别人的“告知”才能完成报道。由于大众传媒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去报道无穷无尽的新闻,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要求媒体对所有新闻都以“我在现场”来叙述、以目击者出现在新闻现场是不现实的,更别说相对稀缺的政治信息了。尤其在媒体商业化下,记者的工作和收入越来越不稳定。任何采访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记者收入的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帮助记者,就是帮助自己。政府给记者的“补贴”就是向他们新闻稿。而这些媒体除了付出记者的时间外,没有花费任何采访经费。就获得了新闻。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政府是现代社会中心信息源并希望控制大众传媒以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媒体为满足大众的需求报道政府新闻会并节省了报道经费和精力、大众希望政府信息公开以保障人民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发言人为当下政治新闻形成的具有决定性的一环简直是“众望所归”了。

2 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公众

议程设置的理念实际涉及的问题是:传播如何围绕特定的目的设置议题,使之达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它是传者和受者之间一种相互牵动、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以沟通、扩散、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纠偏、排异等社会功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实施控制。议程设置是促进媒介更好地行使职责、发挥功能的一种方法。议程设置有三种功能:(1)在信息扩散之前,通过编辑实行限制;(2)通过增加信息量,强化信息环境;(3)对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或解释。它涉及传播意图和传播效果的统一的问题。是建立在媒体对自身的定位和对受者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媒介的传播,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使某些事实从无数的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和

控制公众舆论。而人们则总是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行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控制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结合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可以对信息流动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作如下图解:

来自信息源(S1、S2、S3)的信息(M1、M2、M3)转变成信息(MA、MB、MC)后,才传给接收者(R1、R2、R31。守门人从各种信息中,按照议程设置的需要,选出那些他认为可以传播的信息加以传播。这个模式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其不一样的程度取决于议程设置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当代的传媒,没有“注意力”是不行的,但仅仅具有“注意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才能使媒体的活动同社会产生双向互动的“共振”。从而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毫无疑问,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帮助媒介完成这一社会使命。

3 新闻发言人通过提供消息来源引导媒体设置议程

从传播学一般意义来说,“某种消息来源能够为某一媒体设置议程,而某种媒体又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这两个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现了政府设置政策议题来影响媒体议题,进而设定公众议题,事先对新闻套人政府的定义之后,从而引导舆论。政府选择哪些消息可以,哪些不可以,对哪些媒体,又应该以怎样的口吻,从而表达对媒体议程的左右。消息来源不仅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更可透过对新闻事件的诠释与评论,而成为新闻事件的“定义者”。由于新闻记者不可能出现在每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说一件新闻事件确实发生,不如说这一新闻事件曾经发生或将要发生。这就为新闻发言人留下了“说话”的空间。新闻制度正是通过“观察者”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做法。使得那些者在服务新闻界的过程中,也服务了自己的利益。

第7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途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22-01

0 引言

新闻传播中“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方法,是指首先要“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即对新闻传播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用专业的角度视野进行提升新闻传播水平的探索分析;其次要“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这种“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是当代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迫切要求,还是新闻传播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传播教育的扩张、新闻传播研究队伍的结构化变及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下在社会层面中影响深远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升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走进去,走出来”的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到传统媒体的传播研究上,还要在新媒体的传播研究中广泛运用。新媒体是一种以数字信号为技术基础的实时新闻的传播方式,是在传统的媒体基础上传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中产生的,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新媒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1]

1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

面对当下社会各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要求,要“走进”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背景。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正面临着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没有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可以仅依靠自身的专业力量,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二是要想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综合的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理论和研究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各种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之间的交流正在不断增加。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从本质上进行跨学科的理论交流是基础,运用从新闻传播的研究角度“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方法,才可以切实的实现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目标。

新闻类学科是一门以人类的新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当下的社会背景来说,新闻实践是与社会联系最为广泛的人类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根据历史上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来看,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当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就必须深入的了解新闻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于新闻传播方式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同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和其他与新闻传播相关联的社会学科进行联系,既在新闻传播的研究中运用“走进来,走出去”的研究途径。从新闻传播学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积累来讲,其相对于其他的社会人文学科来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采用合适的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更为重要, 只有积极的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交流,才可以实现新闻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2]

在21世纪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新闻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逐渐向信息化发展。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千变万化,要想提高新闻传播的研究水平,将“走进来,走出去”的传播研究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走进”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获得更好的专业素养后,又“走出”新闻传播学的既定学科领域,综合各种因素真正的深入到对于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中去的方法,可以切实的提高当下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工作效率,对于促进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真正实现提高了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目标。

2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方法

在对“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的根据和意义有着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必然会涉及到其具体的实施方法。从上文对于该途径的根据和意义的叙述中可以得知,“走进来,走出去”研究途径的思路重点就是将新闻传播和社会上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交流结合,借鉴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但是在运用该研究途径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实际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保证对新闻传播领域具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夯实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及方法素养,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对于新闻传播的各种方式都有一定的认识。二是避免在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交流结合时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生搬硬套,在社会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尽管当前对于如何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整体的研究水平偏低,在很多的研究报告中,都只是几个数字的简单分析,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想要实现“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就必须更加熟练的掌握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借鉴其完整、复杂的领域研究体系,真正的将新闻的传播研究和社会上的相关因素、相关领域结合起来,拓宽新闻传播研究的研究视野,解释当下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途径的科学合理分析。[3]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途经分析,为了更好的开展“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方式,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入手:一是要用谦虚的态度对于新闻传播研究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要“走进去”,既立足与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上,谦虚的态度可以让自己时刻保持对于研究工作的工作热情,避免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固步不前的情况发生。二是要以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现象为研究重点,将对于如何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工作深入到新闻实践中去,结合“走出去”的研究思路,将实际的新闻传播水平研究同各种相关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三是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要主动的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来,积极的展开与学术界的对话、互动,了解、把握当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新内容。[4]

“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是提高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最佳方法,这种科学合理的研究途径将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提升到新闻研究水平的核心地位,新闻传播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收集社会各种新闻传播方式、综合各种相关领域的重要职责,还承担着提升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在实际运用“走进来,走出去”的新闻传播研究途径中,要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不断的转换、警觉和反思,保证新闻传播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雯.对新闻专业主义“现实性”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2]张珊珊.“新闻专业主义”:要不要“专业”?[J].青年记者,2007(11)

第8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媒体为求生存以舆论监督为手段进行创收已不是什么秘密,而“兰成长案”所引起的争论说明了媒体的社会功能绝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侵蚀。

新闻媒体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舆论引导工具,对宣传党的主张、确立社会认同、通达社情民意、调适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认识自身的功能和责任,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兰成长案”带给媒体最大的反思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及监测功能具有特殊性,所以媒体采编跟经营要分开,只有拥有“记者”身份才能拥有采访权。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源

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集中和反映群众意见,保障群众权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促进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一些社会矛盾通过媒体的监督得到了圆满解决,一些群众的利益经过媒体的监督得到了维护,一些社会丑恶、腐败现象在媒体的监督下得到了惩治。很多群众遇到矛盾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新闻媒体,这些都佐证了新闻舆论监督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意义。

新闻舆论监督应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是用事实说话,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源。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要深入采访,不能背离事实和歪曲事实,防止简单化和片面性,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实的真实、准确,尤其应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评论新闻事件要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不能掺杂私心杂念,以新闻采访为借口,谋取经济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要相信公众是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只有对新闻事件作出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新闻舆论监督应改进工作方式。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新闻媒体必须认真研究舆论监督的规律和特点,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党和政府的关注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选择监督对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反映民意社情的功能。要有效控制传播流程,正确确定报道的时间、切入点和报道进程、监督力度,根据社会反馈情况调整报道计划,坚持正确导向,确保监督效果。要重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调查、冷静判断、科学分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社会环境监测的望功能与守护功能

新闻媒体在发现社会问题、监测社会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报人普利策曾形象地指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传播学家拉斯韦尔也提出,社会环境监测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监测的望功能与守护功能,对存在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隐患,及时向政府、社会发出“警告”和“提示”,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望塔”。

新闻媒体要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态和完整图像。在社会交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承担着为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提供全面信息资讯的作用。但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新闻媒体在正确发挥信息传播功能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新闻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一些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隐瞒真实情况,导致各种虚假新闻出现,新闻炒作、煽情等也时有发生,影响到了公众的认知判断,甚至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全面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各种信息,充分地满足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将局部的、具体的真实和整体的、本质的真实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可信;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专业要求,强调客观、公正、平衡、品格,帮助人们正确认知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信息环境。

新闻媒体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进行预警。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及时发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难题和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闻媒体是现代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平台,对经济社会发展掌握得最生动、最具体、最全面,必须有效发挥预警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在“非典”事件后,新闻媒体在发挥预警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完善了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一些关系公众利益的事项进行了及时公布。新闻媒体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前瞻意识,引导人们对社会发展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和应对,努力地消除各种现实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防患于未然,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9篇: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民生新闻;和谐社会;辩证关系;注意并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66-02

1 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报道民生新闻,二者联系有机而紧密,是一种辩证关系。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规律的总纲,表现在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上,也就是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其对方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的矛盾,力倡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力保环境不受污染、生态不被破坏。一句话:人与自然共在,人与自然和谐。而报道民生新闻,则要力避以人为经济增长中心,却忽视或甚至忘记了人赖以为生的自然资源环境之以往一般新闻的报道习惯,它将更加监测着人与自然共生、人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取用以及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状况。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者严重危机的时候,报道民生新闻只顾及一端“民众生活‘富’”,却没有顾及另一端“不远的将来资源环境‘穷’”,采取“头痛医头(头痛就报道说“头痛”)、脚痛医脚(脚痛就报道说“脚痛”)”而不是联系起来看问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辩证施治诊疗方法虽然可能会一时奏效,甚至会很有轰动效应,但对于长远来说,那种“杀鸡取蛋”的方法、弄得本枯末萎,只见眼前的生命,而未来人们却无法生存。就是说,以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资源与环境,不可耗损太大,报道中要以这样的经济增长来保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衡。而报道民生新闻,则正如目光宏阔而辽远的“望哨”那样,对其中的统筹与协调、发展中的不那么平衡,与以往一般新闻的报道不同,多关注于未能统筹兼顾的另一方,没有协调一致的另一区域,或城或乡,或东南沿海或西北山峦,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的失衡方面,作出其见微知著、扶斜补正的特殊贡献,此可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报道民生新闻,这方面要“目光远大”,绝不可以专于一点而不及其余,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平衡,这地区与那地区,城市与乡村,党委和政府在怎样抓、怎样做。有个统揽全局、保持基本平衡的问题,不能揪住一点民生问题,本来是再协调发展下去就能解决的,但是新闻报道者却没看远,举起关注民生新闻的旗帜,结果是帮了倒忙,新的更难克服的“不平衡”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主要在于组成社会的全体成员之素质提高和作风纯正。因而,促进社会和谐,其关键点还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惠社会美德。要培植勤政为民的意识,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而报道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移风易俗作用,真可谓报道民声新闻,其“生”也逢时,“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不可忘记了:思想道德、精神意识的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的好坏,间接地影响着民众生活,却直接地影响伦理道德、精神生产。把人民群众希不希望、满不满意、期不期待、相不相信,作为纯净社会风气、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唯一标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和提振人民群众信心,应对危机,共克时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的报道,将从更深内容的层次上通过正确导向和舆论监督以进一步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上从内容上将“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二者进行了既综合而又略加归类的分析,便可以从中看出其两者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是报道对象、报道内容,而“报道民生新闻”方面则是舆论向导、舆论助力。这两者将会在并肩行进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也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极力地推动科学发展。

2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所值得关注的问题

说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所值得关注的问题,轻松一点说就是需要提醒的问题,严格一点说就是必须注意的问题。这里仅仅是就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因为报道民生新闻的活动显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之中,或者还只能说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这个部分还不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硬性部分,却恰好只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精神生产方面之软性部分,属于“软实力”,也属于“巧实力”,但它也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必须部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万万不可或缺!这里所主要列举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报道民生新闻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指既属报道民生新闻方面的问题,又紧密联系着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至于民生新闻还所能报道的其它方面却并不涉及,虽对报道民生新闻来说并非全面,但在此特别说明,尚希读者明察。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值得报道民生新闻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所要报道的民生新闻之时新性的提升。民生新闻既然是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事实的报道,终归是属于“新闻”一族,必须具有时新性,更不可仅只涉及民众生存日常生活琐事,并打着“平民”的旗号,来装饰报刊版面、或点缀广电节目、甚或摆设网址页面等。这就是把此类报道的时新性改为平淡化了,也便远离了新闻报道的正鹄。尤其在今天金融危机而严峻地冲击实体产业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新闻媒介组织的经济收入支柱之一――产品广告宣传时,适当地报道民生新闻也还是要有新闻竞争的观念意识:应该尽可能地于“第一时间”做“即时报道”。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值得报道民生新闻关注的问题之二,就是所要报道民生新闻之主体性应该再商榷。这决不是与提出“民众立场”唱一反调。从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来看。即便是再多的新闻传播媒介都把那些“三斤酱油、两斤盐”的餐饮生活之事给刊登完了,至于版面或节目、网页等新闻传播媒介,总是在“等米下锅”,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若照此看来,报道民生新闻那就是有选择的。既然是有所选择,那就肯定会有新闻“把关人”或新闻“守门员”,就有民生新闻采用的主观立场,即民生新闻的主体性,所报道的民生新闻之主体性应该突出或加强,如果失去了民生新闻由专业新闻传播工作者选择的主体性,并且逐渐增强其主体性的意识,民生新闻就很可能成一杯无味的“白开水”,终究会被有品牌的“绿茶”所取代的。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