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中,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本文认为他们由于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甚小,久而久之,便有轻视的心理。那么此时,新课改下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兴趣的递增、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是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查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备考学习要以落实基础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现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教练案是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学教练案呢?本文就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鉴赏》来谈谈学教练案的设计。
1.目标设计是否有效
学教练案设计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任务"的设计是否按照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进行。既要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作用,又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能激发思维,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能力。
(1)首先给出本学教练案的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学教练案的任务。
(2)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类。
教师应尽可能详细的把所要学习的语言点、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把握好重点、难点。
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重难点突出,与高考考点接轨。我通常是按照"课前积累及作业——课堂解疑——课外巩固——自我小结得失"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的。
在以往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七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正文、意象、情感词句)",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出现了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如果诗词情感更隐晦些,那么很多学生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抛弃了以往诗词讲授的方式,在学教练案中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使我们的课堂充分实现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教案使用的有效性
教案设计制作完毕后,我都是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第二天收取部分学生的学教练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标识出相关的难点与知识疑难点。课堂上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订正答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出疑难较多的题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提炼、解读、讨论,直到全部解疑为止。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有利于落实知识和把握范围,也有利于掌握水平程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高中英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14-01
国家《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过程与方法”。“导学案教学法”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文[2]讨论了“导学案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本文针对“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些对策。
一、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当引起的不适应。
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高一半年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了每篇课文要老师带着一句一句过了课文才觉得自己掌握了知识的习惯,使用导学案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学习没有系统没有体系了,感到很凌乱。在“导学案教学”初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出现了一个单元学完了导学案却没有剩下几张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觉得,使用“导学案”过后,完全不知道“我学到了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我什么不会”。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和同事制定出如下对策:
1.课后反思:笔者和同事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专门设置了课后反思环节。我们的期待是,在每节课后学生能够自觉记录下来自己在这节课中收获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缺少总结能力。于是老师就指导学生记录下来自己做错的问题,并反思是思路出了问题,还是知识储备出了问题。另外,学生应该记录这堂课中自己感到收获最大的一个到两个问题,可以是词汇,可以是句型,也可以是自己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的困惑。在精细的指导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开始学会梳理自己的学习状况。
2.双色笔记:笔者在带高一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不管是课本还是导学案,学生的笔记是有相当大的问题的。要么就是一片空白,要么就是听到什么写什么,缺乏逻辑。我们都知道,大脑是喜欢颜色的,于是我们鼓励学生使用双色笔记法,预习作业或者课堂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写下来的答案用蓝色或黑色笔记录,而在老师讲评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拿出红笔做记录。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重点难点和自己的失误就非常清楚了,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装订与整理:笔者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抬头会写明“单元名称”以及“课时名称”,在每单元过后,课代表会组织班里同学把本单元的导学案按照课时顺序排列好并同意装订。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准备资料夹一个,用过的导学案、作业和课本一起收集到资料夹里面,便于整理和复习。
二、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也许是长期接受“满堂灌”式课堂,当我们决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时,学生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笔者犹记得第一次组织小组讨论时,学生用非常新奇的态度来对待这个课堂活动,所有人都在笑,都在东张西望,都在看别人在做什么,遗憾的是,却没有人开始认真讨论学习内容。而在组织了很多次小组讨论之后,又有一部分学生丧失新鲜感,开始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聊天,好像觉得讨论跟他是没有关系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以下几个对策:
1.合理分配小组:我们经过实践,觉得4-6人组成一组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对比过6人小组和4人小组,结果发现,小组越大,个体的参与意识就越淡薄。在6人小组中,我们一般安排成员分布分别为优等生1-2个,中等生2-3个,学困生1-2个,保证了小组人员的平衡分布。在4人小组中,一般成员分布为优等生1名,中等生2-3名,学困生0-1名。在这样的成员结构中,优等生像是小老师,在同伴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相助,学困生一般为聆听者,也是其他同学群策群力帮助的对象。从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同伴效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学作为小老师,把老师的作用放大了无数倍。
2.组长负责,分工明确:在每个小组中,我们选择一名组长,他总体负责小组分工,值日组长一名,主要负责每次讨论的质量,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同学的观点。组长固定,值日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成员轮换担任。这样的流动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讨论的质量,而避免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三、学生参与感减少,没有融入课堂的感觉。
笔者有学生反映说“学案把什么东西都告诉我了,我都几乎不用记笔记了,突然感到课堂上没有了参与感。以前用课本讲课的时候,我能够随时把我不知道的东西记录下来,非常有参与感,我觉得我参与到课堂中了”。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反思并改革,应该更多使用问题导引式的方法来编写学案,避免直接给学生知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笔记的讲评和展示鼓励学生在学案/笔记本上记录知识,提升课堂参与度。
“导学案教学法”符合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预习为先,探索在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不但提升了学习效率,也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但是导学案的高效课堂又是一个长期研究的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写思考,多些总结,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当的策略使得导学案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巧妙运用呢?
一、编写优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因此,科学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关键之一。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文本作者表述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教材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导学案的编写还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二、科学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梳理基础知识脉络,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检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导学案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导学
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检测。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和“知识链接”。基础知识完成后,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4.单元总结
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二、“学案导学”实施的步骤
首先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自学要以文字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指令性强,以保证整堂课紧张、有序、优质、高效。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各环节要衔接紧凑,自然连贯。问题的设计既要重知识的积累,又不失能力的培养;既重情感的体验,又要考虑价值观的树立。例如:讲解《诗经》二首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首诗运用的相同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背诵后进行学法交流,怎样背速度最快,记忆更持久。其次,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最后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在学生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要应在教师指示方法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矫正,做出讲评。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案导学”怎样落实教师的“导”?
“学案导学”中的“导”是引导,对于自我约束能力稍差的初中生来说,好的引导应如一束阳光,引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语文天地,尽情去领略、去感悟、去采撷、去享受,体会它的美妙神奇。学案的“导”离不开教师的操作、驾驭,学案如魔术,教师如魔术师,二者的结合才能完成精彩的表演,紧紧吸引住学生。所以,学案操作性要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营造学习氛围,力求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讲解《威尼斯商人》时,第一课时“作业”中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小组合作选择某一部分精彩章节编演课本剧,并概括人物性格,探究文章主旨,最后民主评选最佳演员。果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挤课余时间去排练,疑惑之处主动问老师,上课时竞相登台表演,学生演的投入,下面听得认真,点评踊跃到位。这种“导”用活了教材,激活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又锻炼了写作、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案导学”中的“导”不仅只是引导学习,消化知识,提升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辨、质疑、创新,培养科学精神。要走出认为学案会束缚学生发展的认识误区,了解“学案导学”不仅是允许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是倡导思维碰撞、求异发散飞扬的,它实际上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例如:讲《斑羚飞渡》时有这样的问题: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狩猎者之一,看到斑羚飞渡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开拓创新精神)
“学案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要想发挥学案“诱思、探究”的优势,在编写高质量学案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才能完美体现学案导学的优点。只有这样才使我们教师都是张艺谋似的“导演”。
四、“学案导学”要有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语文;成才
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是促进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源泉。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各种精彩的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元化元素编织出的多媒体教学方案却成了一柄双刃剑。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脱离教材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对成才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一、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提出,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而多媒体的运用无疑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环境。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佳引导者,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引领,无疑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单调、抽象、死板的固定印象,从而在轻松灵活的课堂氛围内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通过PPT为大家展示美国的风土人情,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美国密西西比河岸的俊美风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这篇演讲词蕴含的深意。与此同时,通过PPT为学生介绍此文的背景,并采取课堂演讲的方式,邀请学生为大家朗诵,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引发学生对语文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延伸,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既需要熟练掌握书中的古文诗篇,也需要对现代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需要学会向课外积极探索,以此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给丰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丰富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例如在讲授《故宫》《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等风景佳作时,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程讲授前进行充分备课,在课堂授课时,通过将实景画面与文章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故宫》一文时,教师通过精彩的纪录片视频为大家展示空中俯瞰故宫的雄壮景象,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晰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应用多媒体展开课堂教学时,必须熟练把握教授课程的内容,以防脱离课本,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此前提下,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师能够明确课程重点内容。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将课文的重点和要点内容通过变换字形、字体颜色、句式等方法加以直观凸显,以此突出教学要点,使课程走向更加清晰明了。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展开语文课堂教学,还要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多方位为学生呈现立体式的动态教学画面,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投影仪和电子计算机为学生播放《边城》的电影,使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边城的秀美风光,以及风光下弥漫的淡淡情谊。在电影播放完后,要求学生续写《边城》这篇文章,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成长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在课本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在人教版教材中明确设立了“名著导读”一栏,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内容后进行自我拔高,拓展语文知识面。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适当拔高。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视频《红楼梦》里的这一片段,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和景象。通过这种方式,在多媒体引导下,使学生自发地探索课外语文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在讲授《哈姆雷特》时,教师可布置小组角色扮演任务,要求学生展开话剧表演,通过多媒体记录大家的表演情况,并将表演视频上传至班级群组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使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对课外知识加以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入手,对成才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结合课程实例,借助多媒体设备,收获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深挖教材内涵、拓展学生视野的理想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陈萌光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海花.成才视野下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反思[J].成才之路,2014(19).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以下两种程序:
1.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要求学生总结收获,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实际上,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观点。这种课型是使用最多的。
2.质疑――探究――小结――应用。这种模式用于复习课,目的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或从别人的实践中学到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二、学案导学带给我们的收获
1.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学案教学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有效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js1996注册登录的小组整体评价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同时中学生本身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小组的竞争可以督促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学案使学生“会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案学习中的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上课的时候可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同时,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尤其是学案的课堂练习巩固环节,可以把好知识关,有利于每堂课巩固教学重难点、落实学习目标。
3.学案给了师生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学生在初步完成学案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往往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利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一些后进生学习被动,即使在学习中有问题、有思考也怯于表达,不能及时、充分地引起教师的关注,使得学习状况越来越差。而教师在批阅学案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们暴露出的问题,可据此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或是发现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并据此有意地鼓励、引导,使其在同学面前树立自信,激发内心积极向上的愿望,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学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避免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使教师功夫下在了课前,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拿到学案后,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比较顺利地理清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
三、学案导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我们有收获,也有许多问题和困惑。
1.老师对小组的讨论情况,一定要能够真实地把握起来。小组的讨论常常说得不亦乐乎,但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有的组员不参与,有的小组则是看似热烈但并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教师可以采取个别了解的方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摸底。同时老师对讨论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么讨论、怎么让学习差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认识和观点。这种指导短时间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拥有很强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它是“道法”与“文法”的融合与统一。它与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就展现出来。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不但没有注意提升人文价值,还忽视了丰富深层的人文内涵,最终令学生在三观和文化内涵方面双双匮乏。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养成学生审美能力的奠基关键时期。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文学教学,它同时也是培养审美教育的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因为只有多角度、深层次地掌控文字与内涵之间的联系,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最终才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新时期。
一、美育的定义
美育,同样可以称为美感教育。从某方面来说可以看作是塑造人们对于不同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外界的感知令人产生对于美的欣赏和感悟的观念、品格和素质的培养。
二、明确美育教学目标,编写美育教学方案
从古至今,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存在着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古板的问题,这些依旧存在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说,最关键的地方是师生双方都无法感受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仅仅是将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作为课堂的目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让学生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只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使所有学员得到对语文新的理解和思想上的培育。美育虽然没有实体的确切观念,但是总是在无形地、潜在地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形成良好的三观,为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学观念在此刻急需转变,美育最应该首当其冲,现代语文教学放弃现有的不规范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目标。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跟随社会进步的潮流,重新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堂结构。在明确了各项教学任务之后,老师就应当以语文教学大纲为基准,结合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现实状况,编写出一份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员所编写的教案可以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并适当加入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要点,即使高中语文教材的题材较为老,也可以使教学内容不陷入陈旧的模式。此外,语文课程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拥有不同的欣赏能力,老师应当在准备教案的时候,不断加入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内容,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参与到自己所设计的美育课程中去。
三、重视语文美育式欣赏教学
学生只有全心投入语文欣赏才能沉浸到其意蕴之中,取得以往不同的感悟。要营造一个视听多层次、极易理解的教学氛围,老师在高中语文公共课程中即要利用古诗词等文学模式。语文作品,尤其是大部分的经典诗篇往往与其时代背景存在很大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老师一定要对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交代清楚,这样学生才可以不拘泥于普通的字面含义。老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教学更要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感觉,一切的优秀作品都可以通过现阶段学习的文章进行带入,一些有着深厚内涵的课题更要重点标注。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替,老师通过不同的讲课风格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代入课文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对自己有益的内容也是达到了教育的初衷。
四、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
很久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互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才没有办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师生之间往往也没有产生默契达到一个高效的课堂效果。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课堂上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的点,只会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断衰落,导致语文教学成果也并不显著。所以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老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比如,松弛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如此,教员更应该在课堂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班级内的展示交流会,把课堂变成一节晚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秀点。此刻老师便脱离了原有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观众,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无论舞台效果如何,都要给予自己的学生一个积极的回应与鼓励。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不断深入。
五、结论
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处理好课堂的学习状况,掌握的知识量不够,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学生就很难通过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提升自己更别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因此,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教化他们,让他们不断接受美育培养。老师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做到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程度再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在学生情感达到顶峰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自身体会,真正做到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所以,要想让美育式教学方法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老师就要担负起责任,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王瑞.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6,(02):98.
[2]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交际,2016,(16):170-171.
[3]刘威.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J].科学咨询,2016,(10):42.
[4]雷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88.
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数学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同样,数学的学习也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案例;研究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引擎。课堂提问的设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教学更为有效。实践证明,通过设置问题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一、问题链设计含义及意义
(一)含义
问题链的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问题链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设计一系列有效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过程。
(二)特征
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和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交往是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新的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升华。
(三)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研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选择、实践、思考、研究、参与的机会,特别是一系列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开的。问题能激化认知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寻求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探求数学本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二、问题链设计基本原则
(一)层次性
问题链设计要目的明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展开提问,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符合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问题链的层次要分明,有广度、难度、深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学到数学知识,更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实”。这样会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把提问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达,一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问时要以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石,妙设思考题,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开放性
众所周知,再好的课堂“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教学变量与挑战的过程。“动态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教师备课时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即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多角度的。因此,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恰当把握问题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快速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有创意、有价值的答案,予以引导和深化;同时,要认识到“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教师针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思维答问的动态变化情况,机智灵活地做出调整。
(四)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言简意赅,避免出现词不达意、模棱两可的表述。问题设计科学、提问方法科学、问题表达科学。
三、问题链设计案例
问题链教学可由教师逐一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研究问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1】(内容选自高中人教B版《数学2》第一章1.2.3)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事例,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理论解释空间位置关系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和运用线面垂直定义及定理的过程中,体会线面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数学领域空间线面关系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精心设计以下问题链开展教学。
问题1:PPT展示-🔥js1996注册登录升旗台的旗杆与地面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旗杆与地面的关系。教室的墙角中直线与地面的关系,这给大家的直观感觉是什么?请问谁还能举出相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2:随手拿起新华字典,将其立在桌面,如果将书脊当成一条直线,那这条直线与桌面关系是什么?
问题3: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解,大家能否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基本特征?我们如何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定义?
问题4:结合大家得出的结论,根据定义如何来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
问题5:PPT展示一张三角形的白纸,让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纸,做如下的操作实验:过ABC的顶点A折叠,得到一条折痕AD(图1),然后将直线BC与桌面接触,怎样才能使直线AD垂直桌面呢?(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加深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理解,体会直线和平面垂直关系的含义。
【案例2】讲解例题:直线与曲线x2-y2=1的左支交于A、B两点,直线l过点P(-2,0)和AB的中点,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m的取值范围。
本例题直接解决比较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以下问题链:
(1)如何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2)双曲线左支上的点的范围是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负实根应满足什么条件?
(4)如何求直线AB的方程?如何求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5)如何求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值域?
上述问题均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难题得以轻松解决。同时也认识到一个难题实际上是由几个容易题组合而成,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善于化解问题,变难为易。
【案例3】数列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5》第二章2.1.1)
本节课概念虽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及进行适当的练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学教材第25~28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什么是数列的首项?数列与数集有何区别?
(2)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3)什么是数列的通项?an与{an}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数列按项数的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几种数列?按项的大小来分可分为几种数列?
(5)如果把数列的通项公式看成一个函数解析式,那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6)完成教材第28页的练习。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上述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并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案例4】“角的概念的推广”的问题链设计(内容选自人教B版《数学4》第一章1.1.1)
(1)你能说说初中所学角的概念吗?分针旋转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这个角多少度?分针旋转1小时又15分钟,所形成的图形是否构成角?如果是的话,这个角又是多少度?
(2)你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大于360°的角吗?
(3)将瓶盖转动30°角,是旋紧了还是旋松了?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其他需要区分旋转方向的角?如果存在,如何从数学角度更好地刻画这个角?
(4)角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如何表示任意角?
(5)为了方便,用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研究“点”时,都有一个“基准位置”――原点,那么,研究角时能否也找到一个类似的“基准位置”或“标准位置”呢?
(6)角的放置有了“统一标准”后,能否有恰当的分类以便讨论和研究角?
(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第一象限角是锐角;
②小于90°的角是锐角;
③第一象限角是正角;
④第二象限角比第一象限角大;
⑤终边相同的角一定相等;
⑥终边在直线y=[3]x上的角可表示为60°+k・360°,k∈Z。
(8)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各角,并尝试发现新的结论。
①60°,-300°,420°;②-120°,600°。
(9)在0°~360°内,找出与-950°12′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是第几象限角。
(10)分别写出终边在y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和y轴上的角的集合。
(1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12)如果α是第二象限角,那么[α2]是第几象限角?[α3]又是第几象限角?
此题作为学生课外思考题、探究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尝试与探究的经验,学会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结语
问题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把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成以问题链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深刻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高存明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志敏.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与艺术[J].中学数学研究,2011(12).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