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教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解决设计的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真实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观上,长期存在着为解题而解题、为练习而练习、为应用而应用的认识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为了一味追求解题而盲目设计更多的问题,为了一味追求知识记忆与机械应用而盲目高难度、高速度解题的诸多现实问题,即重视解题的数量,轻视解题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核心在于基于数学问题解决有效质量的设计。
一、问题解决设计的特征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种学生基本技能掌握与学习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条件,在为学生构建好课堂问题系统的同时,尽量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环境或空间。
(一)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程式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意指学生对问题解决时序上的稳定性。也即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服感和定势性。问题解决的程式性是问题解决教学信度的明显表现。教学中,体现程式性的问题解决,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强化,以此产生记忆的功能固着现象,这样问题解决的教学信度便得以提升。
(二)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有效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意指问题解决质量上的有效性,它具体体现在问题解决结果的正确性、过程的优化性、方法的独到性、条件的普适性等方面。问题解决的教学效度既包含内在效度,即问题解决自身方法系统正确与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与否,也包含外在效度,即问题解决模型化后的应用外延大与否以及教学延伸性程度大与否。前者着眼于问题解决本身的质量,后者着眼于数学教学过程的质量。
(三)问题解决的教学难度——研究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难度意指问题解决的障碍性或非常规性。这种教学难度既体现在问题本身的非常规性上,更体现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非常规性上。其中,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上的非常规性具体体现在问题解决方法的独创性、教学情境或问题空间的开扩性、问题探究的挑战性、问题解决思维的变通性、教学逻辑对学习逻辑的统整性以及“会教”对“会学”的引探性等方面。问题解决教学难度的适宜性决定着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性。研究性教学或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前提则是问题解决教学难度的恰当把握,太难与太易都不可能引发探究或挑战意识,更不可能引发研究意识。
(四)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策略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意指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益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体现在教师问题解决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质量上,又体现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风格与学习质量上。前者相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或教学经验,当然又与教学个性相关;后者相关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或问题解决的经验累积,并且又与学习个性相关。因此,问题解决的教学区分度是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学习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策略性教学与学生策略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更是区分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类型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问题解决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教师以什么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就决定了学生会以什么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一般而论,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的角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类型主要有知识接受型设计、规律发现型设计以及课题研究型设计三种。这三种类型无好坏之分,仅仅在于各自任务的侧重点不同、各自所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而已。教师的功夫就体现在适时、适地、适人地对其进行合理选用。
(一)知识接受型设计
知识接受型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按照教师预先构想好的知识传授或知识强化方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构想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知识接受学习。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有意义学习”,即在知识的应用中掌握知识的意义,把握知识的应用领域,使知识形成强有力的条件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技能上相互联系的经验系统。
知识接受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授新过程,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迁移性问题、反馈性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既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深层内涵,又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条件范畴,更能有意义接受知识的方法属性。知识接受型设计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将问题解决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其能扩大知识的外在效度。
(二)规律发现型设计
规律发现型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强化其创新意识。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发现规律,明确学习路线”,即在做中发现问题、凸显认知冲突。又在做中产生灵感、发现经验性结论。这种设计强调问题解决的质量,淡化问题解决的数量;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淡化问题解决的结果;强调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淡化教师问题解决的传授。
规律发现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授新前后的过渡和总结强化性学习过程。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过渡性问题、强化性问题、变异式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够活化其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敏性,更能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和兴趣意识。规律发现型设计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中获得探究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并能激活元认知的参与意识,强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体验意识,进而强化其问题解决的成功感或成就感,促成学生“会解题”并“乐解题”。转
(三)课题研究型设计
课题研究型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从真实生活情境中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在课题设计与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这种设计指向“在做中研究性学习”,即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数学的真实性与生动性,真正领悟“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赋予活性与灵性;数学来自于大众,又必须回归于大众,数学在大众中得以完善和发展”这一精神实质。无论把数学当作一种社会文化,还是当作科学或艺术,我们都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社会文化,那么社会文化就不应当是原理加例题就可以通晓的,它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去研究,需要研究者去整合它所涉及的多种学习领域,它能折射出无穷的社会文化气息,因此,要通晓数学文化,我们就必须去研究数学文化,要研究数学文化,就必须去探索有效的数学问题或有关数学的现实课题。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科学技术,那么科学的价值就在于探索,在于求真,技术的价值就在于寻求有效,这一切都需要创新,真实问题或现实课题则是创新的土壤,课题研究则是创新的根源。因此。要通晓数学科学或技术,我们就必须去求真、求善,去寻求它的有效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如果把数学当作一种艺术,那么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求美,“数学学习的每一活动过程及其细节都讲究精湛惟妙,讲究个性,讲究感染力,以达炉火纯青之境界”,这就需要去创新。去寻找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与简洁美等。课题研究则是求美的主渠道,因此,数学学习既是一个求真、求善的过程,更是一个求美的过程,它是一个真善美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的形成与感悟有赖于数学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只有通过课题研究性学习,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才能生成,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探究意识才能得以有效强化。
课题研究型设计主要适宜于数学实验课或实践活动课,也适宜于授新后的延伸性教学环节,尤其适宜于教学过程中延伸性问题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的学习,能够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基本技能,也能够由课内的学会延伸到课外的乐学与会学,使课内知识与课外见识能得以有效整合。
三、问题解决教学程式的设计
问题解决是以个体思维为内涵,以目标为指向的认知活动。无论是以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说,还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为代表的顿悟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都能起一定的方法指导性作用。
各种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对问题解决的程式描述各异,但综述起来我们可以抽出共同的成份,即:情境激活程式一方案构想程式—假定施行程式一系统改良程式。这种程式构建的出发点是,把数学问题解决作为一种个体的高级思维活动。既体现了问题解决中认知与元认知的统一,也体现了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
(一)情境激活程式——初见者的新奇
情境激活程式属于问题解决出发点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创设好问题解决的情境,从而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审题。数学问题并非“读而知之”,而应“思而知之”,所以审题并非读题而了之,教师应以读题为手段,以引发学生回顾题中每一句话所牵涉的知识含量为目的,让题中所有知识含量都能通过审题凸显出来,以此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有效调用学生的认知经验系统。
情境激活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产生对问题认知的兴趣感,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探究动机。为此,教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此程式中,教师对问题的认知应具有初见者的新奇感,因为只有教师的新奇感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新奇感,又只有师生新奇感的产生才有可能促成问题解决初始阶段情境激活机制的生成。
(二)方案构想程式——未知者的茫然
方案构想程式属于问题解决的试探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搜索知识经验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引发全体学生主动探求方法,以此形成所有学生解题方法都能涵盖的方法系统,再由学生择优选取其中的最佳方案。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分享各自的方法与思维资源。
方案构想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但教师必须以学生“点到为止”来点评和监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争取为每一位发言者提供“点到为止”的发言机会。这一阶段中,师生应当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尤其是教师始终应当充当方案陌生者的角色,以未知者的茫然来创设“愤悱”的自主探究空间。
(三)假定施行程式——发现者的惊奇
假定施行程式属于问题解决中学生自主择优方案的实施或证明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师生共做或让择优选取者口头报告其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与合作交流权力,暂不能抛出自己的预设方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效发挥。
假定施行程式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对自己每一闪光点的认同,相信自己会发展,相信自己已发展,从问题解决中感受到自己对问题解决的点滴成功处。以此强化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体验。这一阶段中,教师应引发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去点评问题解决的施行过程,既发现其施行过程的有效度,也发现其施行结果的正确度。为此,教师自身应以发现者的惊奇感去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探究与发现后惊奇感的产生。
(四)系统改良程式——胜利者的满足
一、发现问题,立足数学角度
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其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即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是第一个转化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这个转化过程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6页的相关内容时,有些教师会这样提问: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说:一只兔子穿着花裙子;学生乙说:我发现了地上有一些小蘑菇;学生丙说:一只兔子的推车里有大蘑菇……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虽令课堂气氛格外活跃,但教学效果较低且无序。还是针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6页的相关内容,有经验的教师会这样提问: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于是,学生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在第二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在呈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过多关注了相应的活动安排或情境设置,而没有聚焦于其中的数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选择与数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以便引导学生尽快介入数学问题、学习数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数学思考——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
师:我和同学A是好朋友,我们握一次手。同学B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家握握手。大家要握几次手?
生1:大家要握两次手。
师:为什么是两次,不是一次?
生2:因为同学B不仅要和老师握一次手,还要和同学A握一次手,所以大家要握两次手。
师:一共要握手几次?
生3:一共要握三次手。
师:我们小组有6个同学,两个人握手一次。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点,那么握手就是连接两个点之间的——
生:线段。
6个同学之间相互握手几次,就是6个点之间可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我们就把生活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
通过几个人握手的问题研究几个点连接的问题,就这样,生活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适时离开问题情境,其思考逐渐符号化、抽象化和数学化,这样的数学教学简洁而不简单。
二、提出问题,培养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即通过对数学情境的观察、联想、类比和分析后,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揭示其空间形式和数学关系,产生质疑、猜想和发现,从而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在进行例题教学时,可先出示问题的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设计问题。这类训练不仅让学生熟悉“提出问题”的方法,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这一内容中的“例2”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按1:4的比例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总体积一共有几份?水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是多少?浓缩液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浓缩液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的提问不仅展示出思维的层次性,更在交流中获得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此外,由于问题来自学生,所以学生较有兴趣,于是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中。
三、分析问题,凸显数学思维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离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学习就流于形式。“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分析”,即对所获得的数学信息或数学问题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把握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得出有关要素的一般化结论的思维方式。“综合”,即对数学信息、问题的分析结果和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从已知出发,经过逐步推理,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
跑道每圈有400米,每天跑2圈,7天可以跑多少米?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独立完成,你能用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
接下来,教师组织反馈:
其一,400×2×7=5600(米)
师:这样算,谁能看懂?
其二,2×7×400=5600(米) 师:这又是先算什么的呢?
其三,7×400×2=5600(米)
师:这种方法大家能理解吗?请同学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在列式解答后,教师的提问融合了“分析”与“综合”两种思想方法,展开了对数量关系的探讨,紧紧抓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抽象”“推理”与建构“模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抽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建构数学“模型”。“比较”既可是“求异比较”,也可是“求同比较”。
例如在教学“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出示例题并设置问题。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师:如果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你们会用比例的方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我们做的两道题,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当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成正比例关系时,解答的方法自然相同。那么,在解答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解题思路,想想我们用正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时,都经历了哪些思考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
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
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
第四步:检查你的答案。
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以上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中,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5个、9个、12个、17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5个、17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而用9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这样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
四、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演绎拓展变化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以《三步计算应用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性演练。教师可以继续提供与课的开始相近的或类似的情境:-🔥js1996注册登录体育室里有一些篮球,四年级学生借走了15个,剩下的篮球个数比借走的5倍少10个。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变式性演练。如提供信息:三江超市水果柜台,苹果有90千克,是桃子的2倍,桔子比苹果多3倍少12千克。让学生自主地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的问题 措施 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不丰富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下面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考试中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数学这门学科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
1.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无精打采,上课溜号等等,这主要都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的。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欲望,相应的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不会高,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制约学生的进步。
1.3 教学资源不丰富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课本上的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即让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促进学生的进步。
1.4 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主要就是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听为主,而教师对学生在一堂课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效果却不得而知。因而,导致教师无法全面的了解学生在一堂课中的学习情况,进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学习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水平无法进行更大程度的提高。
2.解决措施分析
2.1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综合发展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上问题的能力。主要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标,进而有计划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任务,在课堂上设置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的高的。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剪刀和纸剪三角形,看看哪个学生剪出来的三角形的种类多,然后教师通过对学生剪出来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全面的掌握三角形的种类。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2.3 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课本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行课外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课外教学资源带入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何为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像小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比较贪玩等,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利用,转化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像学习喜欢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陪学生玩,充分运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然后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快乐中就掌握知识了,这样一来,将学生贪玩的劣势转化成为学习的优势,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苹果的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数的最快最准确,在游戏中,就锻炼了学生数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坤彬.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2):33-34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跟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还是有待提高,为了减小这一差距,使农村学生也享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加大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力度,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缺乏。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许多高素质的数学教学人才选择到城市发展,不愿意留在农村。刚毕业的数学专业大学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所以使得农村小学的数学师资力量非常缺乏。有许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不过关,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教育方法,所以使得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差。其次,跟城市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薪资水平要低很多,所以一些小学数学老师在心理上觉得不平衡,对待教学开始变得没有耐心,总是敷衍了事,没有一定的敬业精神,所以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不足。在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非常辛苦,教室的教学实施非常简单,数学教师的教学工具就是一块黑板、一张木制讲桌、一块黑板刷和一本教科书,有许多教学内容,数学老师都无法用生动的形式给学生表达出来,所以有时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些困难。而且跟城市的小学相比,农村小学没有那么多的数学学习资料,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宽。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农村所处地方比较偏僻,不能够及时地和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所以造成数学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比较落后。许多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尤其是一些年级比较长的数学老师,固执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实施单一的教学,在课堂上掌握绝对的权威,使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提高师资力量。要提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力度,给农村小学引进一批先进的师资力量,并且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使他们能够长久地留在农村做贡献。另一方面,-🔥js1996注册登录应该加大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地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定期地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测试,测试的成绩跟他们的奖金和工资挂钩,从而使他们充分地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在平时多注意广泛地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此外,农村小学还应该加强-🔥js1996注册登录与-🔥js1996注册登录之间的合作,邀请其他-🔥js1996注册登录数学教师到自己-🔥js1996注册登录来听课和评课,加强-🔥js1996注册登录间数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积极地付诸于实践,从而促进他们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投入。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投入,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给农村小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教学实施的投入,给农村小学配备多媒体设施,减轻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并且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学习资料投入,拓宽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小学数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缩小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差距,还要在农村小学地区建设网络资源,使数学教师及时地了解城市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学习城市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使他们的思想跟上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发展。
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小学生来说,个性比较孤僻、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数学老师不能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这样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会使学生过分地依赖老师,在学习中失去自主性。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给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此外,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放弃单一的教学方式,注意对学生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受,从而增进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三、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农村小学生今后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以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国家一定要重视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加大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保证农村小学数学的师资力量,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玲.场景模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2]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
[3]王贤.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 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21-01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得到较高效益的状况,各门学科都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实际的解决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缺乏新意,讲课过程很容易使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造成问题解决能力不能获得根本性提高的局面。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要求下,小学教学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创新出了许多独特的数学教学路径,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迅速培育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提高实际的解题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带动数学课堂氛围,简化教学内容,形成高效率的数学教学课堂。
1 小学数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路径应具有的特征
1.1 以问题为核心,实际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创设崭新的教学路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地改善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此,教师在创设这些教学方法时,应当以数学问题为核心,把这些科学的问题合理地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积极努力地去解决。问题的创设一定要有实际的可行性,面对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设立相应教学难度的问题,不然问题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感觉,而问题难度太低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没有实际意义。教师在设立其他教学活动或内容的时候,也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核心,务求全面而合理地推动学生们的成长。
1.2 创设的问题须富有趣味性和实际性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路径须创设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问题,且应当富有趣味性,只有实际科学富有趣味的教学路径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其创设的主体问题依旧枯燥乏味,就很容易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教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完善教学主体内容,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同时将课本的核心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享受课堂趣味性的时候,迅速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解题思维,发展解题能力。比如,在学习加法减法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教室内的物品作为解题的实例,如将粉笔盒中的全部粉笔取出,再放入3根,然后再放入2根,问学生们粉笔盒内现在有多少根粉笔?然后再取出1根,继续询问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下,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进而形成最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
1.3 把学生作为教学路径问题的创设主体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高效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的时候,要切实地结合班内学生的现状,认真了解学生的数学解题兴趣所在,找寻学生喜欢的数学问题,并将之完善和创新,形成趣味的教学内容。在这其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完全地交与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解题方法的探索以及合作化地学习,使他们能够最大化地发展和提升解题能力。
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现路径
2.1 以鲜明实际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都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学游戏活动,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的解题能力。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鲜明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引导,不能过于脱离实际,无法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进行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的课程学习时,许多学生对它们的面积体积存在盲目感,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物品,如铅笔盒、皮球、橡皮等,然后让大家进行“盲人摸象”的活动,由蒙住眼睛的学生对物品进行随机选择和碰触,并根据得到的触感说出物体的名称及它属于的形体,巩固学生们对这类问题的认知,切实地了解体积和面积的区别,简化解题的思路,实现高效性的教学。
2.2 以丰富趣味的数学问题增强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的问题经过完善和创新后,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但是,传统的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不仅不会改善学生们的解题兴趣,还有可能降低课堂解题过程的科学性,因此,教师要对数学问题加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在原有计算题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更新,使数学问题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教师可以在用乘法口诀解题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特别的设计,让每位同学代表一位数字,随机叫起两位同学,并向其他学生提问他俩相乘的答案是多少?虽然也是乘法口诀提问,但是随机打乱数字后,可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可玩性,能够激起小学生对于这一部分问题解题的兴趣,促进数学解题能力的生成。
3 结语
时代正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当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育水平,培养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路径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并根据核心的数学解题思维对基础教学问题加以改革和完善,不断在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动力,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务求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成绩的同时逐步改善解题方法,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远峰.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18-01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上。而现实情况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从根本上予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积极探讨研究可行教学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
据调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较为被动,缺乏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薄弱,一些学生甚至不具备提出相关问题以及产生质疑的数学能力,他们在遇见一些数学上的问题时候由于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表现得无所适从,这些现象是完全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点探究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来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可行途径
1、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多创设教学情境1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提问,进而逐渐养成遇到难题就提问的好习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设置数学条件,然后将其带入生活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设置的数学条件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尝试对其予以解答。比如在教授加减乘除法这节内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设置这样的数学条件:假设乒乓球2元一个,排球20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数学条件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对问题尝试进行解答。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对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那些因为胆怯不敢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多对其进行鼓励。对于快速提出问题并予以圆满解答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予以表扬,从而进一步激发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激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2、利用多维度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2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开放性+多向性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能够将不同的见解发表出来。为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从多层次、多维度加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引出问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此既可以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充分质疑、讨论、总结、归纳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转变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去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训练学生计算能力
要提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对数学基本计算能力予以掌握。比如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加减乘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于加法口诀、乘法口诀以及运算步骤等方面的训练。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简便运算的技巧。最后,小学数学教师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速算的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速算的相关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寻找与发现速算过程中存在的运算规律,并鼓励他们自己创新属于自己的速算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加强基础计算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加强变式练习3的训练。变式练习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问题解决,因此一定的变式练习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其中专门的问题实践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学生在学习如何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的长与宽,计算房间的面积,还可以测量各种家具的长与宽,计算它们的面积。由于每个学生房间与家具不同,而且这样的家庭作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将很容易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与系统化。
三、结论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先介绍了当前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利用多维度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加强训练学生计算能力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希望能借此给予其他小学数学教师以一定参考借鉴,共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 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一、职业技术类院校现状及学生构成
中等职业-🔥js1996注册登录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和中等技术人员为主,目标是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二、教材设置与职业技术的普遍适应性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选择一般较为基础,概念及定理的引用和教学设置通俗易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电工电子的教材中,有关电路短路的介绍如下:电路中,电流直接连接电源正负两极。根据欧姆定律I=U/R知道,由于导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大。这样大的电流,电池或者其他电源都不能承受,会造成电源损坏。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电流太大,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能造成火灾。这样会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意识,电路是不可以短路的。但在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短接一段电路以分段查找电路故障,在使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时也需要短接调零。这就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概念与应用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起到链接抽象概念和实际操作知识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学生理论与操作的差异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概念与应用的差别,就会造成“知识矛盾”,毕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以下四个教学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1.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与实际问题汇总
以万用表的使用为例。
万用表,以其能够测量的项目比较多而得名。万用表能够测量交流电压、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电阻,有的万用表还能够测量更多项目,比如三极管放大倍数、电容量、电感量等。在教学前,可以增加一节准备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并测量简单电路的各项物理值,并进行数据整理。学生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要灵活利用他们这种心理,不但让学生对万用表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力,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2.w类分析问题
以汽车维修为例。
我们可以把汽车的维修进行分类,以检测分析设备进行划分。主要包括试验台、检测线、定位仪、检测仪、检漏仪、检测台、制动台、分析仪、内窥镜、传感器、示波器及其他检测设备。在我们进行维修时,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设备进行检测以便锁定问题及故障原因,即便车辆多个问题同时出现,也可以一一对应解决。有时在进行车辆维修时会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故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实际过程中维修问题,并积累维修相关故障的经验。
3.做好理论知识及概念的讲解
在电流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为了能够通俗易懂,我们广泛地以水流进行对比讲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电流、电路这种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4.应用理论知识解决普遍问题及现象
在维修简单电路的教学中,可以把电路的组成转化为检测维修的依据,如电源的检测、导线的检测和用电器的检测。依次排查,再把问题原件进行更换和维修,这就理清了一般性电路维修的基本方法。
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学生学习概念的目的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实际问题千变万化,万法归一原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怎样透过实际问题,剥离现象还原问题本质,在定理概念中找到问题点,然后再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精髓。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js1996注册登录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