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土地供应管理范文

土地供应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土地供应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土地供应管理

城市空间扩展及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开展,城市发展空间要求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计划与调整,以此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控制的相关要求。在城市当中的常住人口以及建筑变多的状况之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为了保障城市的快速进步与发展,要求开展对应的空间上的延伸,并更深层次的提升土地资源控制方针,以此来减弱城市发展和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土地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各个种类的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之下,也出现了很多层面上的变动,在此当中,房地产行业的开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房地产行业在开展的环节当中,要求运用到较多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对应的开发工作。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之下,本文就城市空间的扩展以及土地资源控制的形式与方案,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期望能够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建议或者是意见。

1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最先由居住较为密集的部落所慢慢演变而来的,最后由于部落的扩张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1]。构建成了以聚居地为核心,向周边不断延伸扩张的聚居地。聚居地除了有对应的建筑物以外,还构建成了以提供人类生存的各项商易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娱乐场地,这样的一种聚居地我们将其称之为城市。就城市由最开始面貌,转变到之后固定的状态,其中其空间层面上出现的改变我们将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作是城市空间扩展[2]。在现代都市在发展的环节当中,城市空间扩展的机理大致都是一样的。在此当中,在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借助土地资源开展对应的扩大,并就扩张土地开展销售与监督控制,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将其称作是地资源管理。

2当前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管理发展现状

现如今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迅速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空间拓展层面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与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城市空间拓展借助对于土地资源的大量的运用,实现了城市的扩展与发展。现如今就城市空间拓展以及土地资源控制,总体的进展情况相对较好。伴随着城市空间拓展的加速,土地的利用率不断的变多,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对区域经济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3]。城市进程在深入的环节当中,借助对固有土地资源的使用,以此来实现城市扩张的目标,最终将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不断的开展。现如今政府单位对城市空间拓展与相关的土地资源控制层面上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点击查看全文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探析

摘要: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印发,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式启动,20年来相继出台了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行政干预措施等各项政策措施,且几经反复,一直缺乏长效机制的建设,不利于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此,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本文将在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及调控政策回顾基础上进行政策效果分析,并对今后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长效机制

1房地产市场发展及调控政策回顾

1.11998年-2002年房地产市场确立阶段

1998年国务院23号文件的印发启动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各部门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中介收费、住房销售等方面的管理政策;经营性用地由协议出让逐渐转为招拍挂的土地政策;三种供应体系的住房供应政策;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减征或免征的税收政策以及完善住房信贷、公积金管理等制度的金融政策等。

1.22003年-2007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阶段

2003年8月国务院18号文件印发,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进行配合,主要有121号文件、18号文件、国八条、国十五条、927房贷新政等,具体包括明确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管理政策;从严管理土地,831大限土地供应一律招拍挂;调整三种供应体系为多数家庭购买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的住房供应政策;营业税免征期限由2年提高到5年的税收政策;收紧信贷的金融政策等。

点击查看全文

谈土地管理政策灵活体系构建

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土地管理体制、理念发生深刻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增强管理灵活性,对解决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制度供给,构建更加灵活的管理政策体系,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做好放活土地要素这篇大文章,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实践中彻底破解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主要问题,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合理划分土地管理事权。赋予地方更多土地资源配置的自主权。一方面,以国务院下放用地审批权为契机,系统梳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管理事权,强化省级以上政府的宏观事务管理;将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量大面广,地方能够有效承接的土地资源配置具体事项逐步、逐级下放给地方。另一方面,支持地方政府合理划分管理事权,并建立政府管理权责清单制度,给予直接管理的市、县政府相应自主权。目前,浙江已率先出台《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自然资源管理职责,值得借鉴。各地可通过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管理事权,建立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权责清晰、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同时,在落实上级文件要求过程中,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协调原则,统筹设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系统改革计划管理、转用审批等相关制度。完善土地供应方式和政策,多主体多方式供应土地。一是系统改革供地政策。适应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要求,全面评估、总结现有供应政策实施效果、经验和存在问题,从完善产权制度入手,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系统改革供应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所有者主体的资产处置权。二是鼓励地方探索和创新供地方式。要鼓励地方大胆探索新的供地方式,并及时总结经验,将成熟的做法上升为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三是增强供地政策弹性。供地政策应与国家政策相协调,跟上产业政策变化步伐。有的供地方式是法定的,稳定性很强,要以多样化的方式来补充和调节,以保障发展对用地的需求。供地政策应能够根据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要体现差别化管理的特点,并给地方结合实际,贯彻实施留有余地。要在坚守“三条控制线”、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土地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合理流动的机制。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体系。加快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交易规则和相关标准制定,营造制度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区域空间利用协调机制。建议配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编制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加强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试点,探索建立补充耕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在区域范围内流转,产业转移区域落地等相关制度,推动区域土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利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三是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土地要素指标体系、地价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一是要将管理方式改革与服务方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二是要打破行政界限,开展部门联动;三是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地管理的制度与规则。

作者:张乃贵 单位: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物流土地流转挑战策略

一、农业物流概述

1.农业物流含义。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的组织及相关联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和搬运等功能要素,因此农业物流含农业生产物流、农资物流及农产品物流[2]。本文侧重分析土地流转对农资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农业物流特点。农业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农业物流服务对象多、层次广,物流量大。因为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含林、牧、副、渔业等,这些产品都直接与人民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所以其商品率较高、物流需求广、物流量大。在整个农业供应链中,各种农产品和农资离不开供应商、分销商的支持,在一个连续的供给与被供给的过程中实现增值[3],所以农业物流服务对象多、层次广。其次农业物流要求高、难度大。农业物流与城市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其服务对象不同于无生命的一般物品,要求鲜活度更高,对物流中加工、储存、运输、包装等环节有特殊要求。另外由于农业季节性较强,物流需求不均衡,对库存管理及运能调节带来一定难度。再者农业物流是一个双向物流系统,是解决农民“卖难与买难”的问题,双向物流系统,不仅要解决商品的流动,还要构建农业物流的供应链、价值链与服务链。

二、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提供的契机

1.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底,亳州市土地流转数量及规模。其中,利辛县张村镇王郢村民王某2005年与林业、水务部门和当地群众协商,以荒滩地90—180元/亩、农民承包地260元/亩的年租金,租赁了西淝河堤坝和耕地2300亩(其中有河面300亩),租期10—30年,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林木近12万株,林下间种牧草,养殖黄淮白山羊、皖西大白鹅、土鸡等,年组织销售活羊100万只、鹅10万只、鸡3万只。为了能实现良性循环,其所获利润90%都投入到了道路、仓储、运载设施、以及计算及信息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规模化流转,为农业物流发展资金短缺解了燃眉之急。

2.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破解人才匮乏难题。土地流转后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行家里手加入到农资及农产品物流经营行列,一批有胆识、懂经营、会管理、有人缘的能人大户和志愿者投入到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此外,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大批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很多直接从事与农业物流相关的领域,如专业化种植、循环养殖、农产品经销及农资等行业。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而且亳州市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刻,并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可以说土地流转成为吸引人才向农业物流领流动的“引水渠”。

3.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在土地流转中,随着非农资金进入土地经营市场,一些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管理人才丰富的优势企业也积极投身农业开发。如亳州市民营企业家尚某从出资500多万元,在谯城区双沟镇柴楼村发展260多亩设施蔬菜,每亩纯收益可达8000元;亳州市运通公司也投资500多万元,在谯城区魏岗镇兴建了皖北最大、占地150亩的鹅肥肝生产基地,年出栏郎德鹅20万只,利润在200万元以上。他们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路子,所以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普及了条形码应技术、应用了POS销售系统以及GPS设备等,投入多、规模大、起点高的非农资金介入,不仅使农村资金、人才得到调剂,也使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此外,为了规范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已在65个乡镇,238个村设立了村信息员,初步建立起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农资信息网,成为推动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名副其实的“调速器”。

点击查看全文

领导干部土地资源的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摘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强调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绩效。然而,这项工作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本文以自然资源资产中分布广泛、受领导干部影响最大的土地资源资产为研究对象,对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明确了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涵和目标,界定了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六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运用,为全面推进开展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家审计;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变了过去只关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局面,强调重视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绩效。这一制度创新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注入了新的内容,即自然资源资产出现重大损毁、流失的,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构成财产和生命安全威胁的,要对管辖该区域的领导干部进行终身责任追究,从而推进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及生态环境的责任履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然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尚处于探讨阶段,“试点之路”尚有许多实务问题亟待解决,严重制约了全国范围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工作的推进。土地资源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资源资产成为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中影响最大、最为密切的自然资源。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好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当前土地腐败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重灾区,地方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土地资源管理行为时有发生。因而,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可作为考核、评价、追责地方政府与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可依托其“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与事后评价”的功能,加强对土地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基于此,本文围绕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涵、目标和理论要素进行理论探析,以为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工作提供启示。

一、文献综述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受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监督和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受托经济责任的效果,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预期使用者的系统化过程(刘明辉和孙冀萍,2016等),交叉融合了经济责任审计与资源环境审计两种审计形式(林忠华,2014),是一项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蔡春和毕铭悦,2014)。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有五种观点:责任观(蔡春和毕铭悦,2014;陶玉侠和谢志华,2014)、国家治理观(张宏亮等,2014)、资源管理观(陈献东,2014;黄溶冰和赵谦,2015)、“免疫系统”观(李越冬和周雅宁,2015)和机制完善观(林忠华,2014)。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形成三种观点:一元观(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多元观(陈献东,2014)和一元为主、多元参与观(周一春和彭启发,2015)。而审计客体与审计对象易混淆不清,导致学者们在界定“审计谁”的问题上形成较大争议,形成责任观(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郭旭,2017)和资源观(陈献东,2014;钱水祥,2016;刘明辉和孙冀萍,201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包括审计土地资源的开发情况、评估相关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林忠华,2014),关注与其有关的重大活动,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土地资源保护责任的落实问题、与土地有关的资金使用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等(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2014;钱水祥,2016)。综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已日渐成熟,针对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地思考。

二、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涵与目标

(一)领导干部土地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涵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