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

第1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传播模式;前景展望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环境下文化国企发展对策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卷第1期

第2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39-02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果的具体凝结,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中国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形成了内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行为规范和民族表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人们进入21世纪不断更新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使人类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文化特征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新的网络文化的_突,寻找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同引领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

顾冠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网络的视阈中,几乎没有界限和约束,任何思想、观念,任何民族的文化输出都可以通过网络呈现在世界面前,因此,网络文化也就呈现出这种极大的宽容和自由的开放性特征。

2.虚拟性。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跳跃现实来传递信息、交流观点、倾诉情感,甚至于在互联网中呈现的现实也是在数据空间中虚拟的现实。虽然网络文化也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脱离现实,但仍是以虚拟的内容与形式通过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

3.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多样,也基于此,创造出的网络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或者是动画的、视频的形式等等。内容上,更是丰富多样,文学的、艺术的等等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

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创新性、即时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各种特征也正是与传统文化冲突的地方,而克服冲突,实现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共进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共享与交流,但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在语言文字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文化的表达和输出离不开语言文字,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以语言文字来表达和描述文化,至今为止,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字的丰富多彩、意蕴深刻的。而网络是大数据发展,计算机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的语言是程序性的语言。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流行起来的网络流行语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语言表达,更加随意和杂乱,缺少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第二,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只是依靠有限的印刷、书信的方式传播的,速度较慢、空间有限。而时代进步不断出现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等方式,传播的速度也较慢,传达的空间有限。而互联网却改变了这一状况,促使传统意义上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提升。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知世界大事,互不相见就能畅通交流,信息不再封闭,使人们能够更快捷的交流沟通。

第三,网络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体现的是快捷速食的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表现,这种机器性缺乏人自身的理性约束、感性自然抒发,缺乏价值展现。甚至会引导人沉入“虚拟世界”不肯面对现实,把真实的感情交流寄予没有情感的冰冷的计算机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人被网络的异化。而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借此传播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冲击着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也通过互联网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身的民族文化,在一步步进行文化的渗透和信息的干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网络文化的产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但也在很多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宽了渠道,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首先,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性的方式。其次,为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第三,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两种不同文化样态中,实现二者的融合,形成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体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任务。

(一)坚持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以巩固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这足以见证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君子追求、诚信节俭的品格等等,是要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扬的。网络是新的一种传播方式,能够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更多更新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也会赋予传统文化以网络化的新特征,在更广泛的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们更愿意接受的。网络文化也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新的观念,这势必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以结合当代文化的特征,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成就,积极挺进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拓展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以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其在网络文化中的新魅力。

(二)用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引领网络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快速性,所以也有人比喻其为“快餐文化”,而出于经济利润的驱动,网络文化会淡化界限,趋向低级趣味。因此应以传统文化伦理精神为主要内容,在网络圈营造重义轻利的氛围,使之自觉地创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防止让商业利益过度侵蚀网络虚拟空间,使网络成为构建传统道德的新的载体。人们上网时就会在正气的熏陶和压力下讲文明的、高尚的话,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事情。

第3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很多人听到宋炜卖月饼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但是,笑过之后,大家还是觉得这件事情和丁磊养猪一样富于喜感,也以为和雷军卖小米手机一样采取互联网营销模式。

果真如此吗?

两个男人一块月饼

“我来北京十多年了,以前中秋节都吃不到家乡的月饼。直到前几年,家乡人快递过来(这当然要拜电子商务所赐),或者是我们当地人在北京搞活动,中秋节才能品尝到家乡月饼的滋味。”

说起和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宋炜一起做月饼的初衷,资深策展人、华悦无限联合创始人吕志道讲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去年中秋节,宋炜到我家吃月饼,勾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于是我们就有了做月饼的想法。”

“做长城会四年了,我本人还有长城会都希望有一个新的挑战。在移动互联网圈子,我看过了太多概念,玩虚的一个比一个强。但我想要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8月28日晚,在“‘悦’之夜——中华圆名人沙龙”启动仪式上接受《网络导报》记者专访时,宋炜似乎有些疲累了——可能是一天的接待应酬,也可能是几年的互联网奋斗生涯。他表示,移动互联网还有大把的机会,尤其是在2014年智能终端高度普及的时候,不过,他希望现在就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抓住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月饼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广东吴川月饼非常有特色,在全国都算是独一无二的。不过,现代人对传统节庆已经不太在乎了。今天这么多名人聚在一起品尝月饼,有一种团圆的仪式感,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在接受采访时,宋炜多次提到“实实在在”四个字。对他来说,当下“实实在在”的味道就是吴川月饼赋予的,再过一段时间,这种味道也许还会来自春节、元宵、端午节的特色风味,来自久远的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从文化入手,做一个月饼,就这么简单,文化是有价值的,月饼可以变成一个很具象的产品。”

吕志道说:“我们要做高端、环保、健康的定制服务。明年在吴川成立专门的公司,并推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

这并非他们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吴川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全可文也表示,吴川的月饼尽管很有特色,在广东一带大受欢迎,而且去年由市政府参与,吴川月饼协会、技术监督局牵头指导,月饼生产厂家共同起草制定了月饼标准,从用料、储存、生产工艺、卫生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不过,他们之前在通过电子商务传播月饼文化并进行营销等方面考虑的并不多,而现在,互联网给了他们无限的可能。他十分看好宋炜他们的运作模式。

全可文说:“互联网时代,先影响互联网精英人士,让吴川月饼的名气更大,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圈子文化的生意

“做月饼的太多了。我们怎么竞争?”

也许是受到谷歌厨师或者丁磊养猪的启发,宋炜发现,注重健康食品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而IT精英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更是十分迫切。

“就是先做圈子”,宋炜说。

“我们移动互联网的人,天天在研究客户端,去哪里买客户,那为何不直接和客户在一起?”

“产业化?我真没那么大的宏图远略。我不追求规模效应,而只是针对金字塔尖的高端客户。我毕竟是做移动互联网的,考虑的是移动互联与传统月饼行业的结合,先从移动互联网这个圈子做起。我们不针对个人客户(B2C),今年只做十家客户(B2B),下一步可以做个性化的高端、定制组合服务。做现金流的生意,实实在在。”

显然,这种客户定位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与传统月饼巨头的正面交锋,为下一步的扩张赢得了时间。不过,宋炜还是非常谨慎,“我这只是一个试点,也不知道究竟能做多大,即便成了先驱也无所谓。”

话虽如此,但真的要当“先驱”也并不那么“容易”。至少在当乐网总裁助理王霞看来,宋炜做了一件很有新意的事情,“月饼年年送,送客户,送员工,中秋节来了,你缺了这一项就好像没有氛围,没过中秋节一样,但年年重复似乎又缺乏新意。他走的是一条高端礼品定制的线路,利用圈子文化来做。”

王霞认为,从这点来说,宋炜做月饼和雷军卖小米手机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都是利用自己在圈子里的人脉和影响力做文章,“只不过雷军的影响力大一点,小米手机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多一点,所以这种情形下圈子文化表现得非常隐蔽,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宋炜卖月饼这件事,显性的成分多一点。”

“我开始以为他是通过移动互联模式(智能手机)来做月饼销售。”艾瑞咨询分析师孙崇慧略微有些失望。在她看来,宋炜似乎有点玩票性质,如果仅仅用互联网圈子的人脉关系来做的话,“能否做大”的确是个问题:“他这种身份的特殊性起到决定作用,作为个案和他本人的兴趣来做是可以的,但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就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圈子意味着身份、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呈现的个人品味,也意味着带有某种特性的平台。圈子具有非常多的特质,如果非要从商业价值方面来判断,那么,不同圈子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从8月28日“中华圆名人沙龙”的受邀嘉宾就可以看出,宋炜他们圈子的含金量还是相当不错的,既有互联网、投资界的大佬,也有文学艺术圈的名流,还有不少知名的社会人士。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认为,“这件事情与长城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服务某个特定的圈子。”不过,他更愿意将这种人脉资源理解为SNS:“对互联网社交化趋势的灵活应用,因为这些玩意都是深入到大家骨髓的东西。同样,他高举的节庆牌,可能有不少回归传统文化的因素,但也许说明他内心厌倦了COPY之风。”

著名作家张贤亮曾经说过,活得好就要跨圈。也许,宋炜希望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而吕志道所在的艺术圈说不定会给他新的灵感。

第4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在高校内的重要体现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新时代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挑战。相对于传统较为封闭的大学环境而言,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特点,从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接轨,紧跟国家形势和社会潮流,以学生关注热点为结合点针对性的展开。总理“互联网+”的提出,既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但“互联网+”更是一种思维,通过互联网开放、平等、互动等特性与传统模式的融合,搭建新的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

1.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冲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校育人和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的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的开启更是为信息的传播和文化形式的形成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击,网络上针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多视角剖析,都对校园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不良社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给大学生,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自己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同时网络内容的多样性极大的吸引着大学生,严重者导致部分大学生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求自己的精神诉求,这些都对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2.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缺乏

校园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各个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上都投入了较大的投入,如校园美化、文化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完善等,但是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仍有待提高。制度文化方面缺乏完善的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在提倡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明确的制度管理措施。精神文化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js1996注册登录传统的内容上,注重活动本身,而忽略随时在变化的大学生参与群体,在形式上也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对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作用。

3.网络文化建设不够深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部门、学生组织等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而各项学生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因此,想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平台的建设和载体的呈现都显得特别重要。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即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关注学生之所关注,及时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形式和与建立与学生间最有效的连接,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下,每天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得巨大的海量信息,更多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网络中,对于传统的活动形式和较为单一的校园内活动相比过去关注度较低。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的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充分的与网络和新媒体相结合,导致投入了很多但学生的关注度却并不高,高校工作与网络化的结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性不够明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更多的内容还是跟专业、学科等相结合。目前各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结构差异越来越小,而高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也比较接近,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到校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特色也不够明显。而每个高校的历史背景、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如何将这些差异特色充分的体现出来,并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广大师生的点滴中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前网络发生迅速,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对其他同类高校的关注度也十分高,很容易进行比较。因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对-🔥js1996注册登录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几点思考

1.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思路转变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仍存在比较片面的理解,主体仍放在环境建设和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等,但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含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互联网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各类信息的交互和碰撞,并在完善制度管理,制定有效的符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从全员育人、深度育人的角度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一个个的活动根据特色穿成一条线,再根据校园文化的不同侧重核心将一条条线拉成教育面,最后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价值教育等多面联合形成最终的多维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2.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的转型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同理,如果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模式进行转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向互联网转移,从工作结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等方面逐一调整,重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格局,打造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将互联网时代性、开放性、凝聚性、创新性的特点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融合,并从制度上完善和保障网络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安全,通过-🔥js1996注册登录对海量的社会文化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筛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大数据分析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更注重的是文化建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中的大多数又是传统保留下来的活动,工作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组织者而不是参与者,这样造就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最终学生参与度低或在学生中反响甚微的情况,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愈发普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思想开启了一扇窗,随时随地海量信息的冲击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基础建设、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平台单一、业务本位、系统分散、数据割裂等问题使得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从上到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特色,紧跟大数据时代的脚步,全面系统的对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任何相关面进行数据量化,相对客观的掌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4.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精神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精神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也是较高层次的环节,这也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互联网像是一面双刃剑,在带给人民更快捷更便利信息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负面和偏激信息冲击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信息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等等,这些都对广大师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之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实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现的是一所大学整体的精神风貌,在育人层面也承担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促进国家更好更强发展的重任。互联网时代下,只有充分与社会发展潮流相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挑战,打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2015.

第5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微平台;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85-0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民学历结构大专以上的占20.6%。这些数据表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得到广泛发展。以微博、微信、飞信、易信、QQ、陌陌、易班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组成的微平台与互联网特别是与移动互联网相伴而生并获得长足发展。这些新兴媒体因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鲜明特征,很快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这不仅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这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而言,一方面,它拓展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丰富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手段和形式,增强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化解挑战,并利用微平台做好民族精神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特点

无论是面对公众的微博、微信、易信、QQ、陌陌、飞信,还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易班,这些微平台都呈现出如下特点。

1.即时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通过这些微平台进行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的渠道比较多,影响面也较大,在大学生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比如,一个人一条微信或微博,他的好友甚至陌生人都会即刻收到这一信息。

2.交互性

微平台比如QQ、飞信、微信等都是即时进行交流的工具,可以在线聊天、视频、发送图片等,也可以离线留言、传递文档、发送音频、视频等。既可以展开一对一的互动,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互动,还可以进行多对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彼此间的聊天、留言或视频,也可以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

3.开放性

这是因特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因特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基于互联网的微平台,必然也承继了这一特性。无论是内容还是数量,微平台的信息都极其丰富,当然也是鱼龙混杂,尽管国家出台了管理互联网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类信息的边界难以彻底管控,导致涉黄、暴力、犯罪等相关内容也会在微平台得到传播,甚至影响会比较恶劣。比如,最近国家查处快播公司就是一大例证。

4.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实体性同时存在。像QQ、飞信、微信等在熟人之间传递信息时,体现的就是它的实体性;而在陌生人之间传递信息时,又体现出它的虚拟性。微平台的兴起,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虚拟性。比如可以通过QQ加陌生人的账号为好友后进行交流,而微信、陌陌、易信等更是可以直接搜索周边人员的信息,在陌生人间建立某种联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平台的虚拟性会发挥得更为极致,当然也会给有效管控带来考验。

二、主要挑战

1.教育客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思想相对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其心智还不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逐步形成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信息,网络不文明现象、社会公众人物的不良行为等都会对其心智和价值判断形成负面冲击。而微信、微博、BBS等微平台在这方面信息传播中有着巨大影响,传播效果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范围更广。现实中,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而这种想法和价值判断不一定与我们倡导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微平台的应用,使大学生对信息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矛盾,这成为其带给教育客体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挑战。

2.教育主体:认识不足,举措不够

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平台的作用早有预判和评估,但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带来的现实冲击都远远超过其估计。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一般是强迫式灌输,这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与微平台的传播特性难以相容。微平台的主客体平等性、内容传播的丰富性和便捷性等特征对传统的思政教育主体提出了极大挑战,对教育主体如何辨别、过滤网络中的非法、低俗信息,发挥其传播正能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3.教育内容:信息量大面广,难以管控

在微平台带来的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接受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能量的,也有很多低俗、消极、腐化甚至违法犯罪的信息。这对大学生来讲,有些难以抵制非法、低俗信息的诱惑,受到其负面影响,一旦这些信息利用微平台直接进行传播,影响会更加恶劣和深远。对于教育主体而言,对如此量大面广的消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管控非常难。

4.教育方式:强迫灌输式难以为继

微平台带给思政教育的最大挑战和最大机遇都在于其具有较强亲和力、较强互动性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赋予教育主客体双方平等地位,教育主体不需要强迫灌输什么主义、什么理想信念,而需要将渴望被接受的信息通过微平台等渠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才会乐意参与、乐意接受,否则,强迫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将是难以被大学生所接受的,也将是徒劳的。教育主体一旦更新观念,改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教育主体能否运用好微平台的这一特点,自觉转变教育方式,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关键所在。

三、主要对策

1.提高教育主体能力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高等-🔥js1996注册登录、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平台给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带来的现实挑战和机遇要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和增强利用微平台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思想准备和主动性。二是要提高其利用各类微平台的能力,一方面靠自学,一方面加强交流和学习。三是要随时了解大学生通过微平台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四是提高其对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好、教育好、培养好大学生。五是加强领导和管控能力。高校党委要加强微平台环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工作,抓好宣传和网络等部门,对微平台舆情加强监管、疏导和控制。

2.主动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主体要主动降下身段,转换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主动运用微平台这一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载体,真正以大学生为中心,在相关文件制定、政策实施、活动组织等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微平台为平等交流的载体、以鲜活事例给予大学生响彻心扉的影响,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朋友式的对话,微平台环境下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地,收到实效。

3.搭建并用活微平台

在微平台环境下,要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比如,通过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QQ群、易班等平台,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可以组建教师、学生微平台评论引导员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高校教师通过开通微博、微信、QQ群、易班等微平台,及时课程内容、理想信念、时事评论等相关信息,鼓励、引导大学生开展对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讨论,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也可以利用时事热点或者特定时间节点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开设专栏,对广大学生形成正面引导。

4.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1)利用微平台弘扬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族精神时代内涵

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抛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空洞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内在地整合在了一起,这一特点无疑是在经济全球化、移动互联微平台背景下最值得彰显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2]而现代的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要充分利用微平台,结合国庆、港澳回归周年庆典、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民族伟人的诞辰纪念等活动,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利用微平台构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巨大的作用。-🔥js1996注册登录可以利用微平台,把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实现网络同步播报,引导大学生关注,培养其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向大学生传播高水平、正能量的文化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可以由大学生通过微平台自发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墓园,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微平台上进行有效传播,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参考文献:

第6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互联网;大数据

1 电子商务模式下包装设计

O2O的全称为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传统实体商业模式的消费及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互联网所搭建的数字平台成为一个用过购物消费的虚拟场所,通过删除生产端和消费端中间的诸多经销环节,来降低大量的商务成本和时间成本, O2O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可涉及线上,又可涉及线下,可以通称为O2O。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及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它所形成的线上终端销售模式对线下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和接受,由于电子商务的展示平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线下的商业展示环境,所以产品和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未来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将使包装设计与生产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O2O包装平台,为众多商家及客户提供更为灵活,便捷,优质,满足个性化定制的包装服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包装设计产品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包装物或者是保护物,此时的包装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属性。

1.1 实体陈列与虚拟陈列

O2O模式对于线下实体经济的打压非常的巨大,其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线下实体卖场的衰落。电子商务相交于传统线下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化,改变商品流通渠道使得消费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并且通过删除零售商这一中间环节,使得商品直接从生产者直接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因而,包装设计不再具有绝对性的视觉吸引力优势。网络购物流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图片、视频等网络信息对商品了解得极为透彻。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包装设计中所有关乎于视觉审美的环节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产品包装在卖场中具有可陈列性和可展示性。但是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虚拟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的展示陈列环境。许多商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来展示自身属性和优势。那么产品包装从实体陈列环境转战虚拟展示环境除了自身优质的设计外,必然也要借助数字虚拟化的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所搭建的一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和动态等符合人类五感的虚拟环境, 是把观者所捕捉到的真实画面,通过摄影摄像等设备,与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画面进行即时性的无缝式结合,所生成一个由各种补充信息的增强画面。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契合逼真的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在观众所视的现实环境中叠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呈现出效果真实的新环境。

增强现实技术将显示真实存在的物体和虚拟物体以及用户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可以实现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将这一切都同步反映到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实现真正的虚实与人之间的立体联系,形成新奇有趣的交互体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需要跟踪定位技术、显示技术、界面和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持,是多种网络虚拟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延伸。跟踪定位技术与标定技术共同完成对位置与方位的识别和测量,并将测量数据提供给增强现实系统,达到被检测物在真实世界里的具置与虚拟环境中的位置相吻合,实现虚拟物体与客观显示环境的无缝结合。这种技术为包装的陈列环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减少实体包装的展示数量,从而极大地缓解了产品包装在生产制作,展示消耗以及\输等诸多环节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便利和生动的消费体验。

1.2 功能偏移与定制思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包装设计,其设计理念必然是让产品本身的设计品质回归到主体核心位置,产品本身的设计成为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点,传统销售模式以包装取胜的产品开发及销售流程关键环节发生转变,包装设计所节省的各项成本将会转移到产品本身的设计及开发之上。由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特点,包装运输及储存的功能可能将被单独放大,由于实体卖场的缺失,包装设计的美观因素在设计中所占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设计美观因素的弱化并不代表着个性化包装设计的空间缺失,以设计美感为主要表现的包装在高档以及定制类品牌产品中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千万不能忽视“定制思维”的重要性。美化作为设计环节中的进步因素,不能缺失。即便是同一个产品,其处于不同的环境或者面对不同的消费者都需要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包装来美化产品形象,已私人定制的方式做到千人千面。

1.3 设计审美与文化积淀

未来包装设计在艺术呈现上来讲,包装设计人将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对接当下我国商品经济的理念及原则并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化创造或者改造。在具体的包装设计中,选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能够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适宜市场经济策略以及现代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消费的理念原则的文化元素等进行提炼并且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是每个设计人都有待解决的专业问题。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让当代设计充满深厚文化底蕴,让深埋于历史的民族精神和魅力获得崭新的舞台从而挖掘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工业化产品不再冷若冰霜毫无人气。互联网趋势下的消费诉求是多元化且无序的,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包装自然也就需要多元的文化来不断丰富自身来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1.4 个性化群体与自媒体营销

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实体经济及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到来而正处于激烈的市场冲击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及产品也纷纷谋求升级转型,相当一部分开辟以淘宝,微信等平台作为新的销售渠道。而产品包装设计也要相应的进行升级,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若干年后,从各个角度能够得出主要消费群体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这类人群出生在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批接受电子计算机的人群,加之独生子女政策以及高校扩招政策,其群体特征为文化基础好,受教育程度高,成长环境相对开明与宽松,视野更加开阔,内在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审美要求上更加自我和主观。面对这样的消费主体,过于老气的传统设计风格,比较容易失去市场关注度,可适当加入流行元素,打造时效性包装。

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营销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自媒体营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原有直销理论体系及营销裂变的原理,通过网友及粉丝的口碑来实现产品的美化及宣传,这种自媒体式的宣传的覆盖率不可小视,且渠道平台广泛,微信朋友圈,微博,公众号,订阅号,甚至通过好友私信均可传播。产品包装实体成为了主要的线下宣传途径,除了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是微平台的引流渠道,包装上添加二维码将会是大势所趋。

2 大数据对包装市场的作用

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未来,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言发展。今天,掌握大数据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得数据者得天下,知己知彼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关键制胜点。大数据是指无法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手段和器械工具进行收集、分类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通过新的处理模式能够为商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凭证依据,同时能够成为市场探测仪来洞察市场内部环境及规律变化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数据集合,优化管理能力及效率。是一种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无形信息资产。在商业环境中,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首先,通过大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商业及企业可以对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营销,其次,针对实行小规模高质量的小众精品模式的品牌企业,大数据可以作为方向探测仪来制定企业的转型。

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包装设计以及产品包装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实体经济产物,在面对未来大数据化的商业管理和运营机制下,也需要置身在大数据之中,做到与时俱进。

2.1 平台信息承载与回馈

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看作为一个数据化的商业行为集成。对于商家而言,每一个借助互联网所销售出去的商品,其详细信息都会被互联网的数据库所记录,通过这种记录数据,商家可以轻松地得到相关产品销售的各项数据,包括销量,消费者特点,销售区域化特点等等,商家可以通过记录在案的各项数据来对产品及产品包装进行有效优化和改进,也可以借助所掌握的数据制定下一步更为行之有效的产品营销策略。对于费者而言,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网络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选定商品的各项详尽信息,在购买前可以通过网购评价,业界口碑,季度销量,售后评价等数据来对产品进行充分的了解。

2.2 包装信息承载与回馈

信息承载与回馈对产品以及品牌的数据化评估外,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其包装本身所承载的产品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详尽获取。在传统包装中,各项产品数据繁多,企业和商家为了向消费者展示自身的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形象,添加过多的笔墨在包装上,使得包装信息繁杂,又难以表述到位,又导致附着在包装之上展示面的信息大大的影响到了包装的视觉审美。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信息传达渠道的单一性和在浏览此类包装时,必须满足产品包装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条件的直面性。

大数据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和承载的平台多样,商家传递信息和受众获取信息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包装与消费者能否亲密接触,都不能对信息的传递带来任何约束及障碍。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分担了产品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包装得到了减负。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实现曾经因为信息占用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其他方面的提高。

既然互联网对传统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其设计思路及理念也应当表现出与传统思路理念的差异与更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将导致产品包装中面面俱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合并,甚至某些信息及功能会离开产品包装的本体,通过其他渠道来进行呈现和传达。包装设计终将要回归到简朴、实用以及理性的道路上去。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策略的转型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加强,我国包装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包装设计生产、资源环境与互联网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源和时效性,包装设计材料的轻量化、可降解成为很多企业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下包装设计行业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包装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附着于良性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健全的网络环境,所以从宏观上来看,延伸包装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合理的互联网模式以及大数据化是当下包装的主要出路。

参考文献:

[1] 蔡红飞. 2004年中国包装工业全面解读及深入分析[J].中国包装,2005(06).

第7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技艺;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经营绩效

夏布是一种由苎麻手工绩麻成纱而成的平纹布,面料透气、挺括、抗菌,拥有其他相似织物不可比拟的独特性。而江西产夏布素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上乘面料,唐、宋时期被选为贡品。明、清时期,分宜县双林镇所产夏布更是中外闻名,远销南洋。然而,夏布制作技艺如今面临着手工工艺的相对传统落后性、低竞争力、产销渠道不通畅等劣势的掣肘,处于双林夏布的底层技工也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处境。

一、夏布产业发展概况

自近代以来,夏布生产业历经起伏。以江西为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是夏布生产兴起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夏布手工生产业的巅峰时期,从三十年代到建国初期是产业衰落期,而改革开放和后,江西夏布生产业又经历了一次“春天”,开始复苏。可见,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夏布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进人二十一世纪后,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标准也逐渐提高,传统夏布织物很难再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夏布产业不得不改变定位,向手工艺品、家居日用纺织品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展。同时,夏布的织造仍保持手工的传统工序,工序繁杂,缺乏效率,难以适应现代化流水作业。夏布产业结构单一,以外销为主,企业规模小,而且夏布产业以农户为生产主体,工作技能、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均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此外,生产设备也多为农具式和手工式,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而夏布手工技艺强度大,工序多,行业收入低,农村青壮年往往不愿意继承传统手工技艺,使得夏布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传统技艺与“互联网+”模式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互联网+”模式对魍臣家盏姆床

毫无疑问,在手工业不断创新、产业不断拓宽发展的今天,像夏布这一类传统手工技艺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看起来“抛弃”了这些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却又为他们制作工艺的采集与存储提供了保障,为其推广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媒介。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这些产业延续传承的压力,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反哺。比如,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流程经过数据处理,存储在磁盘中,使之不易讹传、丢失。又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热门的即时聊天、社交软件,传统手工艺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毫无遗漏地将夏布的优点和前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互联网+”模式下品牌化的优势

“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过程中,改变的应当是传统技艺在生产中相对落后的工艺和技术,而非其核心特色。以夏布为例,现代技术改变的只是其加工工艺,而并不改变它的创作风格和特性。如果不能发掘其艺术特色,就很难形成品牌。

夏布的传统技艺这一项,几乎己经产品化。但还只是产品化,仍处于有产品无品牌的阶段,所以就需要我们将夏布产业化,品牌化。不妨考虑打造“双林夏布”这一非遗品牌,根据自己企业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好专利等知识产权,防止被竞争对手抄袭确保拥有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建立起驰名商标。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山寨”现象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保持长期合作,并吸引更多客户合作。因此,传统技艺产业应该凭借技术改进后的手艺和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涵,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三)传统技艺文化内涵的保留与更新

一项知名的传统技艺已经成为某个地区文化的象征,就如同我们一说到泥人张,就想到天津一样。实际上可以说,传统技艺和文化息息相关,早已带上文化的标签。反过来,文化底蕴又是传统技艺赖以延续的基础。传统工艺不仅能成为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标志,也能从不同的方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多年的手工艺生产经验的积累,为发掘本地手工业,开发具有地域风格的工艺品,形成“一乡一品”的生产格局打下坚实基础,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但另一方面,若传统手工艺过分拘泥于所谓“文化的积淀”,则势必受缚于文化的厚重,被向前发展的现代文化所孤立。之所以说文化是一种“成长”的产物,是因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只有融入社会、被社会接受后才能真正地体现,然后不断扩大影响。为此,要挖掘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底蕴,采取“以点带面”的发展形式,辅之以文化创.意创新,如此一来,传统技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四)“互联网+”模式的实际运用

夏布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多为口头传授,亲身演示。这在以前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实际上仍没有脱离私人小作坊的模式,在工业化普及的今天显得过于低效。所以“互联网+”的理念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当其成为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源泉,才能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使之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传播。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的理念贯穿于传统手工艺当中,那么再多的技术变革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起到实效;只有以“互联网+”的模式和理念为引擎,才能驱动传统手工艺发挥其潜在的绩效。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弹性生产、个性化生产。以顾客为中心设计工艺品,去除不合理部分,提高产销效率。以最近成为互联网时代新宠儿的020商业模式为例,若将其套用到传统技艺文化创意产业中,其跨地域、线上线下结合、支付便捷的优势,可以极大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客户广度和黏度。同时通过互联网发现潜在需求,打造个人定制业务。这无疑将大大拓宽传统技艺产业的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

然而应该保持警惕的是,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开发APP、创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开拓电商平台等,这些手段技术门槛低,没有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或平台搭建“传统技艺――产品――互联网”的生态圈,使生产活动与互联网结合并提高生产效率,才是重中之重。仅仅用“互联网+”模式简单地包装一下,显然无法长久。

三、传统技艺与“互联网+”模式结合的前景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传统手工艺开拓市场,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采取“互联网+”的模式,将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新求变、自我革命,l挥创新的力量,通过计算、数据推动夏布产业与新时代的融合,将文化内涵推陈出新后面向社会。以这样的方式,驱动夏布整个生产制造链的运行,以文化创意的底蕴创新出夏布的各类衍生品,以此推出属于自己的夏布品牌,创造出独有的经营绩效奇招。因此在“互联网+”模式的带动下,夏布产业将焕发崭新的活力。如从视角冲击角度来看,双林镇可以在线上通过网站等形式举办夏布产品网页展览,让部分对于夏布十分陌生的人们切实感受到夏布的精致与美丽。并且可以准备夏布折扇、夏布明信片、夏绣小立屏、夏绣大型双面绣立屏、夏绣大型二面绣立屏、夏绣《富春山居图》长卷、夏绣吊件摆件等系列绣品做展览,让夏布更加深入人心。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双林镇手工艺者长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也能为开发具有当地文化风格的工艺品提供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乡一品”的生产格局,通过互联网推广带动旅游业的兴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多元化创新的角度来看,如今流行的民族风格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双林夏布可以吸收不同民族、地区多元化的特征,广泛借鉴各种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创作出不同用途、不同特点的夏布织品,既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特征,又不失自身的独特审美价值。从营销的角度看,不妨通过软文推广的方式,让整个互联网都能看到夏布手工艺的价值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转型是夏布传统手工技艺产业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转型,将传统手工业转变成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技艺才能有更好的衍生意义,才能衍生出新型产业与市场。这是实现传统技艺文化创业产业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文化创新使传统技艺拥有深厚的底蕴与潜力,创意创新使得传统技艺生生不息、活力无限。

第8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从网络文化构成的人、技术、经济、社会等基本要素来看,网络文化内在特性是通过外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特性越突出,特征越明显;特征越鲜明,特性越本质。那么就网络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超大信息量、草根性、虚拟实现能力、非中心性、多变性、及时性等特征,可以认知到网络文化具有低碳性、技术性、虚拟现实性、创造性、大众性、多元性等主要内在特性。

一、网络文化的低碳性

网络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开辟了人类文化的新纪元,并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内容与传播方式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所谓网络文化,既包括完全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完全依靠网络技术而得以产生、交流和传播的全新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社会文化数字化上网后形成的新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到20世纪末,互联网日益国际化,入网用户迅速增加。网络不再只是传送信息的平台,而是演变成为呈现信息的窗口、文化创造和交流的广阔舞台。

网络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信息数字化,各种文字、声音、图像都能以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保真度高、复制再生能力强。因此,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利用,多次传递。这些特点使网络文化的产生、交流、传播、存储具有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与诸多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它确实可称得上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低碳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技术性

在短短10年间,实现了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的飞跃。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创新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催生而成。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

三、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性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如果说,在网络诞生之初,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渗入网络,逐渐形成一种网络逻辑和网络运行规则,那么,随着网络的日渐成熟,网民要服从网络的逻辑、规则和网络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实现人的网络化。尽可能再现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营造一个网络虚拟社会,是所有网络设计者有意无意、或多或少追求的目标。这种再现不仅仅是像以往大众传媒一样对客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更近一步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仿真。例如:网恋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电子商务的原型是生活中的商业行为等等。各种生活中的情感、行为、犯罪在网络中也有对应物。网络重新构造了一种虚拟现实,从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实空间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网络空间只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现实中一切体验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信息体验。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网络空间”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更易完成现代网络文化生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要求。

四、网络文化的创造性

随着Web2.0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被前所未有地发掘出来。MSN、QQ、BBS、贴吧、博客、网络社区都成为民众交流、互动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挥创意,使网络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富于个性的创造。“博客”一词来源于英语,是航海日记的意思。借用到互联网上旨在要充分地表达个人撰写、公众阅读的网络特性,表达人的自主性与共享性。这种非常自我的设定对于普通人来说具有自己做主、自我欣赏、自由释放的意味。一方面,大量的普通人注册博客,大有一种大众文化被压抑之后的爆发性补偿式狂欢;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并不普通的“普通人”,这些人以“偶像效应”使点击率频频提高,使诸多普通人内心里产生“一夜成名”的期盼。“博客”作为草根文化而崛起,是网络平民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一次颠覆,它隐含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的文化模式悄然而至。

五、网络文化的大众性

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信息的无限性和网络的开放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思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新变化。

互联网的产生,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人类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一些约束条件,向更高德文化生活自由迸发。网络文化更加关注全民参与,随着技术进步与网络普及,上网费用越来越低,人人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网络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目前,我国上网人数突破5亿,越来越多的文化消费正从“网外”转入“网内”。大众性的网络文化正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挑战。

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上网的民众涉及各个层面,因此他们在网上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也使互联网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从而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使个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发挥;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价值体系的分化。

第9篇: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范文

1.客观真实。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文化形态等进行影像拍摄,可以真实地将声音、内容、样式等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既可原汁原味地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貌,又可充分展示其艺术特征、表现手法或唱腔等独特神韵,还能做到永久保存。2.超文本性。“超文本”特性使用户在阅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新闻、专题、视频等信息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主动且有选择地从文字信息转到图片、视频、音频等其它的文本类型。从而大大满足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心,并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3.信息海量。新媒体能够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海量内容进行存储和传输,从而用较少的成本保存极其丰富而又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信息存储和传输方面的优势,势必得到进一步的增强。4.即时交互。网络或手机等新媒体的即时交互特性,可以加深新媒体用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智能手机,可以很方便地让消费者与其它用户即时在线交流和沟通。从而可以增强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较好地达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和加强其影响力的目的。5.娱乐性强。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受众早已不习惯于教条和说理性较强的灌输方式。针对这种改变,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动漫、影像、视频等娱乐性较强的诸多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生动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这样既可以改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旧、落后的看法,又可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度,让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易于接受和喜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博客、微博、智能手机、移动电视等构建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对新媒体的用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与营养的输送,从而让更多的新媒体用户和消费者能够积极主动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如果采取适当的策略,又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与宣传的进程中,刺激新媒体自身的发展,从而开发新媒体的新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媒体在与其它媒体竞争过程中的优势。

(一)构建立体传播渠道,吸引受众的广泛关注1.互联网。一方面以国家、省、市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为平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参与式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民间的歌舞、乐器等文化资源与原创视频、博客、播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形态相结合,丰富和拓展新媒体产业在内容方面的多样性。在此方面,韩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2012年,韩国文化体育旅行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开通了“韩国博客”项目,并对参加此项目的博主进行选拔,然后约请优异博主到韩国研修。此举不仅是奖励其在推广韩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也借此增进其对韩国文化的相识。此外,韩国还将借助社交网站平台,为其以后继续宣传韩国文化增添动力。2.智能手机。今天,作为用户数最多的新媒体之一,智能手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智能手机内容的多样性、互动性、交互性、移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可以使智能手机中的内容更好更容易被广大用户观看和欣赏,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2013年1月,福建闽剧院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精选经典唱段制作成彩铃并提供免费下载,打造了全新的传播模式。闽剧彩铃推出后不到一个月,试听达8431次,下载2406首。此外,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影、手机电视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广泛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内容,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机用户中的影响力。3.数字电影。数字电影可在永葆绚丽影像质量的前提下,让电影具备与其它新媒体一样的实时互动等长处。2011年5月,云南省拍成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数字电影《梅葛》。通过该片的拍摄,再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云南省将“梅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和困境展现给大众,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文化的关注和反思。4.平板电脑。自从2010年“苹果”公司iPad平板电脑以来,平板电脑作为方便携带的个人小型电脑,不仅具有PC机的所有功能,而且具有笔记本电脑所不具备的一些功能,同时还具有移动性和便于携带等优势,因此自面世以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所以,通过平板电脑来传播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失为当下较佳的策略之一。2012年,一款名为“韩国之魂”的平板电脑应用软件在韩国问世,该软件将木雕、“大笒”“托肩”等韩国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韩国除歌曲、影视等大众流行文化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移动电视。当前,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多是短小精悍的资讯娱乐节目,在受众对电视节目中的娱乐资讯节目感到审美和视觉疲劳以后,移动电视要想唤起大众的有效注意力,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显露自身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亮点,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传播的魅力。而在移动电视中适当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无疑是一条既可行又创新的路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多数城市的移动电视都在播放老北京的宣传片,从而使民众感受到不一样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内容,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由此可见,移动电视这种全新的传播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引起大众范围的保护共鸣方面,只要运用得当,便可以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创新思路和模式,注重传播技巧和方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空前的便利。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中有两个重要观点:一、大众媒介可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有效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二、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虽然此理论是针对大众传媒提出来的,但新媒体完全可以据此理论创新传播的思路和模式,主动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议程”,并注重将传播内容与新媒体的形态充分结合。借此引导大众更加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从而获得更加实际有效的传播效果。2013年5月,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比赛期间,主办方不仅开通了官方网站,更借助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吸引新生代观众的目光和关注。受众只要关注或收听非遗节的官方微博“@成都国际非遗节”,就可全面了解大量的非遗知识和非遗资讯报道,并参与到生动有趣的非遗节互动活动中。此外,主办方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用户只要用手机扫描非遗节官方微博首页上的二维码,或者在微信公众平台账户搜索中查询“成都国际非遗节”,便可以与“非遗节”直接对话交流。

(三)强化内容和服务,打造新的盈利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生存能力取决于传播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因此,把握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数字内容生产和动漫、网络游戏制作,将会促进我国信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美国梦工厂动画大片《功夫熊猫》横扫全球,三年后《功夫熊猫Ⅱ》卷土归来。好莱坞将中国传统的中华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形象大使熊猫相结合,拍摄出令世界瞩目的影片。这两部动画片,不仅为梦工厂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获得了丰厚的票房收入。无独有偶,日本光荣公司近年制作发行的以我国著名小说“水浒”“三国”等为题材的游戏在全球大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并非一些人眼中的守旧与落后,只要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样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四)融合发展,与传统媒体合作共赢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独特优势,如拥有数量庞大且年轻的受众,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互动性,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等。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同样具有一些新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如拥有强大的制作能力和庞大的媒体内容,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在用户中有着较高的权威性,用户数量较为庞大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宣传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该各展所长,避其所短。新媒体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品牌优势以及知名媒体人的旗帜效应,凸显自身的强大竞争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要融入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以此来抵抗新媒体的扩张。例如,微电影既具有传统电影媒介的形态,又兼具新媒体的特点。通过微电影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传播形态,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影视的艺术性、审美性结合起来。通过拍摄非遗项目的传承之路和艺术名伶的非遗人生,并借助手机或互联网播放影视作品,既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能力,又使传统的影视媒体形态得以保留和传承,不失为一条新旧媒体相融合的良策。

三、结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