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媒介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E时代,这种对媒介的依赖突出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面。我国自1994年联入互联网,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①。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介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关系。
在日本、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中,不少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但超过社交、其他娱乐休闲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有些人甚至还超过了其他各项活动的总和,许多人已经把工作和睡眠之外的时间全都交给了网络,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失。
一、理论研究
早在197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基洛奇(Ball-Rokeach)就提出了“媒介依赖”(Media Dependency)理论。其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架构。鲍尔・基洛奇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
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恰当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
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除了欧美的研究者以外,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了“电视人”、“容器人”的概念。两者均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的,属于媒介依赖现象。
林雄二郎还总结媒介依赖(媒介依存症)的主要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中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②。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依赖也逐渐被提出。互联网依赖的最基本含义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最初Goldberg给出了互联网上瘾这一定义来描述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问题。1998年Griffiths假设,互联网上瘾源于互联网使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的内容(如)以及在线的社交活动(如聊天室、MUD游戏、BBS和电脑游戏)等等。 1998年Kandell把互联网上瘾的定义扩展到了和网络相关的所有活动。
后来,K.Young③给“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提供了又一个定义:互联网非正常使用。 根据此定义要求,如果满足了以下八条标准中的五条,那么他就有互联网上瘾的问题。这八条标准 :①上网成为当务之急(Preoccupation with Internet);②需要更多的时间上网(Need for longer amounts of time online);③多次试图减少互联网的使用(Repeated attempts to reduce Internet use);④减少互联网使用时情绪变坏(Withdrawal when reducing Internet use);⑤时间安排困难(Time management issues);⑥生活环境紧张;(Environmental distress [family, school, work, friends]);⑦对周围的人隐瞒上网时间(Deception around time spent online);⑧通过上网调节自己的情绪(Mood modification through Internet use)。
Alex S. Hall 和Jeffrey Parsons④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他们假设过多的互联网使用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良性问题,这种行为是对生活其他方面不如意的一种补偿,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自我调节来改善的。在他们的定义中,互联网依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习、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二、产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现代社会已经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介环境中,从休闲娱乐、游戏购物到大众教育、政治选举甚至宗教布道等,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来实施。难怪许多网民宣称离开网络无法生存。
受众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也是媒介传播基本功能的一种体现。媒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以消除受众自身的不确定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疑问越来越多,人们所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细、越来越深,为了解决这些疑惑就需要求助于外界。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由于信息的丰富多样性和使用便捷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它帮助人们用有限的精力、财力在数量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方便快捷地寻找出一条条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依赖。鲍尔・基洛奇给出的三种依赖类型之一――定向依赖,即受众根据媒介中所反映的社会规范行为,通过分析判断,从而进行自知的比较,以达到与他人社会行为一致的目的的反应。这一过程实质上根源于受众心理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从众的心理倾向,它是指个体的社会活动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其行为表现符合众所认可之标准的心理现象。在信息社会,人们周围所处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使得人们行为上的茫然和心理上的无归属感日益明显。网络作为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社会状态的传播媒介,也就愈加为人们所依赖;人们通过网络,来考察自己所处社会中他人的社会行为,努力纠正自己的言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期达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一致。
但是,受众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具本质的解释应该来自于网络媒体的特征。它的以下特征与受众的信息需求及其媒介接触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从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网络的“开放性”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⑤。所以,相当数量的人群,把与全球相连的因特网作为自己的第一信息来源,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为自由交流提供了可能。
其次,网络具有共享性。指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计算机均可以分享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而建立,采用的是开放系统模式,并通过高速、宽带网络连接成分布式系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共享的程度与范围。比如,电驴用户可以无所不能地下载到从电影、音乐、书籍到游戏、程序等等的各种资源;没能上到世界名校,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图书馆、互动课堂,下载学习资料等等。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络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
最后,网络还有自主选择性。作为新媒介代表的互联网特征之一是使用方式的选择极其丰富,实时与非实时,异步与非异步,实时同步与非实时异步,一切按你所需自主选择进行。选择性的自由决定了受众的自由,网络在这个层面给予受众无限的便利,让受众欲罢不能。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接触网络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清楚自己要在网络上获得什么。同时他们在接触网络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信息,同时利用网络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很多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但是,一般人所拥有的媒介素养能力,大多是在接触网络的经验中获得的,是通过个人的实际操作与自我领悟获得的,所以个体媒介素养能力也高低不同,而且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虽然他们可以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快速地搜索信息,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信息的价值做精确的评判,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肯定,所以他们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利用网络。
媒介素养能力的不健全,就导致难免出现种种状况,比如说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依赖状态。网络依赖会让人不自觉地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就会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如青少年的网瘾,不仅可能影响学习,严重的还有导致性格孤僻、怪异,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缺少了媒介素养能力,就不能辨清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形形的资讯所迷惑,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无法抹杀网络的存在,而网络的存在也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所以我们不应去破坏它,逃避它,而是学会怎样健康地使用网络,学会正确看待网络资源的方法。
欧美等国家开展媒介教育实践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我国引进媒介素养的理念只有十年的时间,并且没有开展正式的媒介教育课程,更没有把媒介素养教程纳入全国义务教学课程中。而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为了使人们在网络面前健康地生存成长,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从“小”做起,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达到网络和受众的和谐共生。
此外,在依靠外界教育力量让受众对新媒介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个体进行理性思考和自我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新媒介时代个体与媒介依赖关系的重要方法。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找出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让网络成为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
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是沉思的思想者,借助于沉思的帮助,人可以“从统治着的主体中解放处理,解放到存在的深厚与宽广中,回到内在的世界”。在不断动态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我们始终应该记住这一点:网络仅仅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恰当对待工具,才能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注释
① 数据引用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
②林雄二郎: 《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③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④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更多条款涉及的是对网络内容的管制,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一条所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前款规定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及其信息。
网络技术使各种信息得以自由流动,儿童成为网络信息的消费者;某些特定信息可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作用,但对此类特定信息的拦截又可能损害其他群体信息获取的权利。法律的强制性与刚性使得保障成年人权利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不易协调,这让我们意识到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但不具唯一性。
技术管理是辅助手段
1. 拦截有害内容。我国在有害内容拦截方面采取的相应措施,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而此策略在国外已经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014 年7 月英国公开权利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他们调查了超过10 万家网站,发现被网络服务提供商过滤器屏蔽的网站数量约为1.9 万,包括黄色、暴力等不适宜儿童访问的网站。
在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内容的拦截,需要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政策方面的制约。有害内容的拦截或将促使我国政府、相关机构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
2. 安装过滤软件。过滤软件可以自动过滤黄色等不良信息、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功能。如绿坝花季护航是由我国政府出资购买,供社会免费下载和使用的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但是这款软件还没有普及,许多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安装过滤软件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技术手段的实施虽然成效快、灵活度高,但是仍然需要利益牵涉方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单方面推出了过滤软件,但是并没有充分集结社会各方力量宣传推广。
3. 实行内容分级制。内容分级制需要商业内容提供商根据内容分级标准对生产的内容进行分级,凡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内容都需要在后台进行控制。借鉴国外经验,涉及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运营商需要在未成年人购买设备时进行年龄的核实。凡是不满18 周岁的购买用户,商业内容提供商都需要遵守内容分级标准对其内容进行管制。而电脑设备不能够像手机一样在购买过程中即可确定身份,未成年人处于隐性的使用状态。这需要在互联网的相关领域比如电脑游戏、社交网站实行身份验证,政府与互联网管理机构在这一领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2014 年11 月26 日,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召集50 多家移动客户端、APP 工场签署《北京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公众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和《承诺书》,大力整治APP 乱象,我国的网络空间治理正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重视
要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关键在于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随着新一代的不断成长,他们将是未来互联网环境的营造者。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辨析能力,加强网络信息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这能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但政府需要扮演的不是控制者的角色而是宏观主导、微观放手的协调者的角色。
在政府部门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如针对-🔥js1996注册登录,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针对商业团体,可以设立教育部资质认证,将媒介素养教育商业化;社会慈善机构可以向家长等社会分散群体提供免费的网络素养咨询和培训。
结 语
互联网环境中未成年人保护议题已经纳入了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范畴,我国也处于积极筹备状态。然而法律与政策的刚性特点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的复杂性,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需要借鉴国外保护策略,在技术管理中寻求内容的拦截、过滤、分级,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实现环境的净化。多元化策略的保护过程是一个协作性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努力。
注释:
①王国珍:《新加坡的网络监管和网络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11 年第1 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深入,媒体资源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种媒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休闲方式。媒介的优越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大众传媒对现实环境的再现绝对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一种通过选择,加工后的再现。 然而,新兴媒介犹如一枚硬币,它具有正反面,不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如缺少辨别信息真伪的“火眼金睛”;大学生缺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利用水平较低等。
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应该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新兴媒介。对新兴媒介或者传统媒介进行针对性的使用和对媒介信息进行适当的鉴定与识别、充分利用媒介来更好的充实与完善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加以对媒介的合理运用,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海南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尝试对海南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海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3月,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海南省的五所院校,分别是,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医-🔥js1996注册登录、海南省经济与贸易职业技术-🔥js1996注册登录、琼台师范专科-🔥js1996注册登录。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接触媒介的基本概况、利用媒介的情况以及对媒介的态度。发放问卷共200份,共回收到的有效样本为190份,回收率为90%。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的过程中,男生人数为76,约占40%,女生为114,约占60%。
1.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
掌握媒介素养知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最基本的要求。调查结果对于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掌握情况为:13.2%的大学生非常了解,34.2%的大学生了解,47.9%的大学生基本了解,而仍然存在对此不了解的大学生。这说明了大学生对基本的媒介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了解但达到非常了解的并不多,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过多的大学生对媒介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只是被动接受和吸纳,缺少对媒介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持有怀疑的态度。而只有极少数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的判断能坚持有自己的主见而并非完全的相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媒介基础知识仍需普及。
2.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基本情况
在对男生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女生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以及总体的接触时间调查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男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数是每天使用互联网仅0.5小时的人数将近三倍,这说明了大学男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男生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主要分配在2-5小时,而女生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主要分配在1-2小时,从总体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时间来看,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至少一个小时的比例高达91.5%。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喜好程度相当高,互联网已形如空气,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媒介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3.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情况
当问到“是否能够通过网络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通常都能快速的利用网络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大学生占41.1%,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一般情况下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例占53.7%。只有少部分占5.2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发现选择不能通过网络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大学生人数为零,这也就说明了当今信息社会下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利用互联网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麻烦。参与媒介内容制作,传播个人信息是大学生媒介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发现高达一半的大学生是从没有参加过媒介内容的制作。另外一半的大学生有制作过个人网页的、制作DV的或者其他的媒介内容制作。而在这一半制作过媒介内容的大学生里,有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内容制作的大学生占了将近13.7%,这项调查说明了大学生在校参与媒介内容的制作即媒介实践相对较少,不能利用媒介更好的表达个人信息情感。另外,利用媒介制作的能力有限。
4.大学生对媒介的态度
当问及是否与同学之间经常讨论并反思媒介传播现象本质的问题时,16.32%的大学生选择了经常和同学讨论并反思现象本质,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偶尔和同学讨论,比例占79.47%,甚至有4.21%的人从未和同学讨论过。当问到新兴媒介最终会取代传统媒介的观点时,选择不一定同意的大学生占42.1%,选择基本同意的占21.6%,选择同意的仅占7.4%,而选择不同意的占28.9%。这就说明了传统媒介依旧受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即使新兴媒介的出现也未能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在调查学生是否会主动学习媒介新技术并运用其功能时,大部分的学生会主动学习媒介新技术并运用其功能,仍然有28.42%的人不会选择学习媒介新技术。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新技术的学习渴望强烈。
三、海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分析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我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主要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媒介基础知识不牢固
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础,在调查中,高达84.22%的大学生不了解媒介素养甚至不清楚。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完全赞同媒介能够真实的反应我们的现实生活,认为媒介就是社会现象的真实反应。大学生媒介基础知识不牢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很多大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高中的学习老师会在一旁指导,引领。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应该更多学会的是如何自主学习,学习知识为自己所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知识为自身所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毫无实际意义,也学的不透彻,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得知识。
(2)大学生媒介内容制作知识匮乏
在调查大学生媒介内容的制作中,高达一半的大学生从没参与过媒介内容的制作,而在参加过媒介内容制作的另外一半大学生中,基本上都是参加过一种媒介内容的制作。究其原因,在校大学生对媒介的实践尤其极少,大学里自主时间变得多了,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愿意呆着宿舍上网娱乐消遣也不愿参加-🔥js1996注册登录或者班级举行的知识技能比赛,甚至有学生认为参加这样的比赛对其自身毫无意义,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也用不着,只需要过了-🔥js1996注册登录的期末考试这一关就罢。大学生媒介制作知识的匮乏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
(3)大学生媒介利用方式单一,效率低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日渐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网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甚至有大学生认为没它不行。在对媒介接触的调查中,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种类多样化。但是在调查网络媒介动机的时候,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最主要的动机之一,说明大学生对媒介的利用方式单一。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大,利用互联网去查找信息,而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应该通过多途径选择媒介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所需。
(4)-🔥js1996注册登录开设课程内容单调,缺乏实践性
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认为-🔥js1996注册登录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问卷选择题的旁边标注,-🔥js1996注册登录开设的课程尤其缺乏实践性。大学生们认为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毫无生趣,教师只是一味的教,讲得多做的少。从大学生在问卷中的反应,-🔥js1996注册登录在课程实践这一块上确实缺乏,也表现出了-🔥js1996注册登录针对媒介实践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解决的对策
为了准确认识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针对以上分析和归纳三点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氛围
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媒介基础知识,增加媒介基础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js1996注册登录定期地以奖励的方式开展各式各样的关于媒介知识竞赛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使学生们在比赛中乐趣,在乐趣中学习。可以将教师加入进来,例如,将每一位教师分配到每一组的竞赛小组中去然后开展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加强了两者之间的交流。另外,可以在校园中开设“校园一角”,即校园媒介知识一角,同学们可以在闲暇的时间来这里。除此之外,在-🔥js1996注册登录的阅读室、图书馆、学生教室中都可以挂着形状不一,特别是新奇的挂牌,吸引更多的学生,挂牌上的内容是关于媒介基础知识,媒介内容制作知识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会以一种愉快的、轻松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相信学生们的媒介基础知识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普及。
(2)加强-🔥js1996注册登录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是信息的传播载体,但是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商业性更深,虚假信息更多。媒介并不是真实反应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模糊性。而大学生在甄别信息真伪的时候往往意识较低,再加之网络的虚拟性更是让人难以捉摸。提升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应该从-🔥js1996注册登录抓起,通过-🔥js1996注册登录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并重点开展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媒介实践机会很有必要,在实践中加强媒介素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媒介实践这一环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js1996注册登录开设了课程但是没有相应的实践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学生们感觉到课程的枯燥乏味。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更深刻的掌握学科知识,他们并不需要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灌输式的传授而没有一定的操作或实践,这样更多的让学生们感觉到的是枯燥乏味,甚至会出现上课“一片倒”的现象,即使教师带着百分的心情来上课,看到这样的现象,也无疑会削弱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的积极性降低了,自然而然学生就觉得更无趣,如此循环,最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获取,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知识“吃”透。-🔥js1996注册登录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原阳. 大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N]. 中国教育报,2009-05-30(003).
[2]赵广香.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安徽: 安徽工程大学,2010.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4]谢利霞.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06.
【关键词】网络;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对策
“信息鸿沟”又称为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上还是在受众信息传播的选择性接受上以及信息的共通性与共融性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借助于网络媒介这一强势媒体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恩施地区为例,研究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目前,国内对于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施民族文化的建设、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本文重点研究网络媒介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并运用了已有的关于恩施地区网络媒介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调查数据。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整体发展现状概述。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与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进行比较,我国超过这一水平的省市数量达到21个,相比2010年底增加一个。湖北、重庆、青海、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等九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上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1]由此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网络媒介发展的成就,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不乏成功的典范,如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相当成功的,它让世人了解并认识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网络媒介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发展无论是在使用的整体水平上还是在受众覆盖面上以及受众使用目的上,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数字鸿沟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个案研究:恩施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与问题。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比较落后,吸引人才的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引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人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各种信息的鉴别度不高,很容易被网络上充斥的大量虚假信息或者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信息误导,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奠定经济基础,是发展民族地区网络媒介的治本之策。
首先,就网络媒介的使用而言,恩施地区互联网整体使用水平比较低,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1]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在恩施地区,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的消费者,然而,农村网络媒介并无明显的发展,在部分农村仍旧无网络媒介,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旧是电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经济萧条,农民增产不增收,占当地人口80%[2]多的农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接触和使用网络。这与互联网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相悖的。这样,网络媒介在恩施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该地区网络媒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其次,文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决定是否成为网络媒介受众的重要指标。最新CNNIC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1]在恩施地区也是如此。同时,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还与受众的职业有关,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人员、新闻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的人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客观条件,在主观上,学习、工作的需要也促使他们去接触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媒介受众即网民。而非网民的职业分布则集中于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66 ― 02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直接促成教学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与互联网技术有着较大的互通性,从而为高校教育的进步创造了可能。本文将重点来对此进行深入地研讨和分析。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分析
1.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是以分组交换方式连接而成的信息网络,因此它不存在范围上的封闭界限。打破了时间的和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地提升了高校教育的灵活度,并为之提供了足够多的渠道和实践路径。第一,互联网可以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学习路径,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精准化的信息,以此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较强的指向性信息。第二,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各类的内容和资源无孔不入,正好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
2.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互联网的多媒体、超文本技术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传统的线流,转变为联想式的多向交流,用户同时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正是因为其较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让所有的网络元素借助于现有的网络结点来实现多维互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网络化的外延。此外,互联网凭借自身较快的传播性和延伸性,能够实现信息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拓展,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互联网本身的应用性特征,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路径。
3.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互联网以信息爆炸形式形成了信息数据的洪流。从目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及学习生活来说,互联网包含着大量的内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性。传统教学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学生仅仅通过现实生活来进行资料的搜集,而互联网手段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现实的壁垒,为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
1.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据有很强的促进意义,首先,它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来进行专业化的学习,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塑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其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其次,互联网有效地拓展大学生思维方式,实现思想解放。在传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的思维都是单向度的,他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很难实现思维的扩散,从而不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而通过巧妙地借助于互联网,更多的信息往往会冲击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地来促进他们产生更多的思路和想法,从而来更好地保持头脑的灵活度。
2.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想学习的顺利开展。第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让西方的自私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开始涌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成熟,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可以说,互联网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瓦解大学生思想观念,冲击主流思想,不利于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第二,互联网过于便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促使惰性养成,很多大学生一味地依赖于网络化手段,缺乏了自身独特见解和品行的养成,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之下,过分地依赖于互联网手段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学习的顺利进行,阻碍了他们的最终进步。
三、如何有效\用互联网增进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
1.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有效运用互联网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作为老师应该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来进行自我互联网学习,引导他们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背景潜在的隐性知识,清楚地看到互联网背后的价值,并提升自身运用互联网的能力。首先,应该充分地对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进行了解和把握,不断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进行网络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来实现自身思想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其次,应该积极地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专门对于如何使用互联网等进行通识教育,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来延伸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
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从而来为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提供参考和保证。如何引导高校在校大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手段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应该是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第一,应该将互联网教育与管理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地来通过文件的颁布和发放来对互联网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践,从而最大化地来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效能。第二,不断地构建互联网教育运行部门,比如以-🔥js1996注册登录、班级等为载体来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践行,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来进行实践,不断地来切入互联网的本质,并引导他们与教育职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性。第三,打造科学化的教学评价部门。给大学生足够的机会来参与评价,合理地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认知进行反思,不断地来实现对互联网更深层次的了解。只有打造有效系统化的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促进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3.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为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土壤。第一,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校园社团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互联网校园网络文化的打造,从而来为学生综合网络媒介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这些手段来对校园新闻事件、校园活动、专业学习、学生思想动态等都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报道和说明,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进步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第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应该积极地倡导学生来进行自我宣传,充分地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和效能,来不断地将个人平时学习和生活进行充分地报道,并营造一种乐观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充分地带动其他学生的多媒体使用意识,不断地来提升他们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整个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的塑造创造条件。
4.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
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从而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段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充分地借助于校园官网、官微等方式来进行校园活动、专业教学、学术讨论、学习之星等方面的报道,从而来最大化地来延伸他们的对于互联网手段的热衷度,以此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能。第二,构建以微信教育平台为核心的高校校园媒体矩阵,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开通官方微信运营平台,分成R笛习、学生活动等多项专栏,并以微博、官网、个人微信及qq等手段为基础进行媒体矩阵的打造,使得这些媒体手段能够在矩阵中必须平衡并发挥最大的效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思想学习等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5.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
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是高校所有师生都应该充分讨论的话题。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想让互联网手段得以有效的使用和践行,就必须要充分地来提升师生媒介素质,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在具备起码的网络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网络使用技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来进行互联网操作。此外,还应该积极地对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地远离低俗的网络文化,善于结合日常的高校校园活动来从网络吸取正能量,从而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从而能够不断地来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这对于自身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互联网时代,积极促进网络资源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整合,对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网络素养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积极,从而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以此来为时代教育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缪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基于对某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4-98.
〔2〕任忠诚,魏洪斌,郭浩.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05):31-35.
〔3〕刘雪娇,龚文军.微信对北邮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的影响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144-145.
关键词:媒体融合;媒介素养;网络编辑;新闻传播;大众传播
媒体融合在新闻传播领域是个热门话题,参与者大多注重在此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广阔前景,极少有人去关注它将带来的巨大挑战。最先感受到这一挑战的莫过于网络媒体的编辑们。他们发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编辑必须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呢?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上述定义是从信息的接受者角度给出的,现在是大众传播时代,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视频等产品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已经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更何况专门从事媒介传播的媒体工作者呢?所以,这个定义在目前的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片面了。
相比之下,美国学者巴兰给出的定义更符合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他从媒介的角度,把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分成三个层面:一是语言、语义、美学和价值观层面,即获取、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二是技术和应用层面,即能从事媒介部门工作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三是结构层面,即了解媒介部门的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理解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对讯息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制约”等知识[2]。任何媒体工作者都可以按照这个定义来检视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下文将按照这三个层面逐一探讨网络编辑如何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一、网络编辑的选择能力
以往的网络编辑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信息搬运工,日常的工作就是从合作媒体的网站上拷贝新闻,然后粘贴在系统中,唯一做的有点儿创造性的工作就是根据字数要求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就行了。这样的工作还谈不上具备媒介素养,因为合作网站上的重要新闻都会放在突出位置,只要粘贴过来就变成了自己网站的“要闻”,其他的新闻也大多可以“对号入座”,合作网站都会放在固定的栏目中,网络编辑只要把它们搬运到自己网站上的对应栏目中即可。后来网络专题出现了,编辑们的工作的技术含量开始增加,要求懂基本的html代码,能够按照专题的策划思路把汇总加工出来的信息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时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选择新闻的能力,即根据专题的要求选择符合专题立意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论坛、视频、音频、博客、微博等新产品不断涌现,网络编辑获得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也变得不再确定。因为,有些消息的出处不再是传统媒体,而是一些普通公众,他们很难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这时,网络编辑就要具有获取、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即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获取信息方面,以往的做法是大型网站都依靠互联网技术抓取新闻,网站编辑只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网站的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归入相应的栏目即可。网络编辑还可利用一般的检索工具寻找新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信息的数量,但是却不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一些假消息或者无价值的消息会大量混入其中。
因此,网络编辑一定还要具备分析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南京大学金陵-🔥js1996注册登录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现在分析能力往往还不被提及,但我认为以后它会受到重视。将来现场采访已经不够了,用新媒体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包括数据库的使用将会变得很重要[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析系统和工具的研发会慢慢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从事信息服务的网站来说,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还是主要依靠网络编辑人工完成。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具备必须的职业素质。在专业知识方面,要真正做到学无止境,紧随技术的发展时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特别是针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不仅要学习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各项传播技术,并不断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此外,还需要时刻学习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互联网新闻管理的有关规定,思想上不能放松,这样在遴选新闻时,才会做到遵循新闻规律,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点击率而丧失新闻原则。
二、网络编辑的传播能力
对于传播能力的定义,业内还没有达成共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见西方学者的一些定义。传播学者拉森(Larson):“传播能力是指,在给定的际遇里,交际性地适当地表现传播行为的知识的能力[4]”。
传播学者斯皮伯格(Spitzberg)和库帕克(Cupach)则认为,“传播能力”是指:“个人有效地适应不受时间影响的周围环境的能力 [5]。传播学者萨斯运用社会哲学家米德和布鲁默(Blumer)的观点,建立了理解“传播能力”的“符号互动模式”,以增强人们对传播能力的理解。萨斯认为,“传播能力”为 “‘关系的参与者’对于使用互动来满足他们的关系和个人需求程度的理解,以保持他们关系的可靠性 [6]”。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交互性以及满足个人需求。所以,网络编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产品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并提供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加强传播者和受众的交互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无论是早期的论坛、留言板,还是后来的博客、微博,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网络编辑不仅能利用这些渠道吸引大量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去,而且也能够及时地从这些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网站内容的建设。
网络编辑只有较好地运用这些互联网新产品才能做到与受众的有效交流,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新闻(信息)传播者的义务。与此同时,网络编辑作为“把关人”也要更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谨防虚假信息、不健康内容流入网站,从而造成恶劣影响。此外,网络编辑还要加强职业修养,做到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同步发展。否则,就会造成恶劣影响。
2011年11月12日,搜狐视频一则“曝赵子琪陪睡换角色”的新闻,赵子琪得知后连发几篇微博表示抗议,搜狐随后删除了那条视频新闻,可是第二天却重新剪辑再次。这一行径彻底激怒了赵子琪。11月15日,她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发表的《一个女演员致张朝阳先生的信》里表示:“‘隔着电脑,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互联网诞生时期的一句名言—但我想请问所有的网站编辑和CEO们,电脑后面真的可能是狗吗?难道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着网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人们就可以暴力、、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搜狐公司总裁张朝阳数小时后公开向赵子琪道歉,他在微博中说:“刚刚看到,对昨天到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向您深表歉意。”并诚恳地表示,“昨天删除了搜狐娱乐上的那段视频,暴露出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我们的编辑没有意识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以及任何报道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巨大的伤害。”
这样的假新闻屡见不鲜,屡屡出现在网站的首页、首屏和推荐位置。那么,为什么网站对一些一经核实就能认定是假新闻的“新闻”却依然登载呢?为什么网站会将论坛、社区等未经求证的内容作为新闻呢?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点击率和访问量在作祟。在以点击率和访问量作为考核编辑业绩的现实情况下,一些网络编辑就丧失了新闻立场、违背了新闻原则,这是绝不能允许的。
针对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强烈需求,网络编辑迫切需要加强新闻整合能力及信息的二次加工创作能力。单纯的转载造成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抵制,因此,网络编辑必须加强新闻策划及整合能力,把纷繁复杂的信息以专题或深度报道等方式呈现给受众。网络编辑还需要向传统编辑记者学习,加强新闻采访、写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会利用工具进行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的编辑,以及制作专题。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有新闻采访权,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在线聊天、专栏、专题等方式汇聚业内的专家的言论,从而提升网站的专业水平,满足用户对高端信息的需求。
三、网络编辑的经营能力
网络编辑还要具备经营能力吗?是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单从现在各网站对每个频道的考核标准就能看得出来。现在,通常的两大考核办法是以频道的pageviews(一定时间内用户浏览的页面数量)和广告上版额来作为衡量频道业绩的标准。前者是看频道内容的受众“粘度”,即给网站带来多少“人气”,后者看这些“人气”能转换成多大的广告效益。虽然这种考核方法有失偏颇,无法衡量真正的新闻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频道内容的价值。虽然具体到每个编辑身上,可能你创造的价值无法全部量化(单篇文章的浏览量可以量化),但是做为一个频道/栏目建设的参与者,你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频道/栏目的发展。所以,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能力。
网络编辑的经营能力具体体现在做好频道/栏目内容,加强与网友的互动、推介公司产品及与媒体、专业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等。如何做好频道/栏目内容?我认为应当朝“多、快、好、省”的方向发展。“多“是指提供的信息丰富、全面;“快”是指信息速度快,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强;“好”是指内容能够吸引受众,有独到的地方,能在差异化竞争中领先;“省”是指为用户节省时间,网站结构合理、界面友好、浏览速度快。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是网站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连传统媒体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与读者互动,更何况是互联网媒体呢?网络编辑应当在页面设计和栏目规划、专题制作时为网友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平台,无论是调查、论坛、博客、微博、留言板,都要尽可能地配合内容提供入口,这样受众在浏览信息后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此外,网络编辑还可以策划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增强频道的“粘性”。
作为网络编辑,应当主动推介公司产品及自己所在的频道。这一方面可以为公司树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为受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许多网络编辑在公司新产品推出后都会想方设法地把它应用到自己的频道中去。比如博客、微博等产品为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迅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负责此项产品推广的网络编辑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大力推广的结果。一些网站会规定每个网络编辑每月需要发展的普通博客用户以及“核心用户”的数量。一个“核心用户”可以抵扣大量的普通用户。随着网络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发展“核心用户”已经成为网站考核网络编辑的重要指标。
此外,网络编辑还可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对自己的网站或频道进行网络营销, SEO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了解各类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如何进行索引以及如何确定其对某一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等技术,来对网页进行相关的优化,使其提高搜索引擎排名,从而提高网站访问量,最终提升网站的销售能力或宣传能力的技术。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增加网站的浏览量,那就是与访问量高的网站交换友情链接。凡此种种方式都可以增加网站或频道的知名度,从而提升访问量,吸引广告客户,从而创造经济价值。
目前,除了新浪、搜狐等少许商业网站获得了采访权以外,大多数网站还停留在从合作媒体上转载新闻,然后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再创作”以专栏、专题等形式信息,因而网站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不能全面放开网站采访权的情况下,网站要想做好内容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此外,还要加强与行业内的机构、专业人士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来加强内容建设。网络编辑要注意拓展人脉资源,学会谈判技巧,利用网站自身的优势去吸引外部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合作时一定要本着双赢的态度去打动对方,并以谋求长远合作为目标,千万不能过河拆桥,或损人利己,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发展。
四、结 语
南京大学金陵-🔥js1996注册登录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7]。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桢宁建议,一个优秀的新媒体人才首先要培养强烈的服务意识,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其次要培养高超的编辑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甄别、选择和组织,为受众提供最优质的信息资讯。
此外,还要训练对新媒体的操作技能,如3G技术,对其不仅要了解,还要会操作[8]。因此,无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网络编辑必须同时具备选择能力、传播能力与经营能力,这已经不是一种奢望,而是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每一个网络编辑都应当抱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学习态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否则,终究会被社会和媒体行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js1996注册登录出版社,2006.
[2] (美)斯坦利?巴兰.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缪晨霞,孔悦.人才公社特别报道:编辑/技术/服务全要掌握[N].新京报,2011-07-04.
[4] Rober N.Bostrom(ed.),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AMul ti-discipl inary Approach,Sage Publications,1984(19).
【关键词】言论自由 隐私权 人肉搜索 冲突 协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网络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自由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具有言论自由的共性,研究网络言论自由应从言论自由出发。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指个人所享有的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我国宪法第35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对从多种途径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通过互联网公之于众的权利和自由。网络言论自由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摆脱了制度与平台的限制和制约,进一步促进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的实现。
2、隐私权
隐私权是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兰蒂斯和沃伦首次提出的概念,在近年被人们广泛熟知。关于隐私权的界定,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学者张新宝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的主体为自然人,客体为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其保护范围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和制约。一般来讲,隐私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公民生活自由权、公民个人情报的保密权、公民个人情报的利用权和公民个人通讯的秘密权。
3、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搜寻方式,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借助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进而提纯网络信息,搜寻到当事人。“人肉搜索”起源于“猫扑网”,现在的“找人网”、“百度知道”等都具有人肉搜索的功能。
“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民必须合理使用“人肉搜索”,使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达到协调与平衡。
二、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表现
1、网络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权
网络言论具有隐蔽性、广泛性、无限性和法律缺乏有效规范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言论对隐私权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其对隐私权的侵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公开。当某人的行为与社会公德相背离时,一些网民往往会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将其个人信息和相关行为在互联网上披露。一般来讲,网民公开他人信息的最初目的是希望社会对当事人的行为给予批评和谴责,但随着信息的不断转载和传播,便可能形成一种网络暴力。将当事人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披露之后,众多网民可以通过“人肉搜索”将此人找出,介入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号称“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姜岩案便属于非法公开个人信息的例子。
(2)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单位和个人非法搜集他人的隐私资料,特别是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个人资料和生活琐事,并将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布,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在这些信息中,往往存在夸张描述和有意杜撰的成分,通过制造“绯闻”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目前,我国一些网站对侵犯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加限制、任其泛滥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商业利益。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条件,网民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将本来隐藏在网络深处的人从现实社会中搜索出来,部分网民出于公愤还可能到当事人的住处和单位进行骚扰。姜岩案发生之后,王菲父母的住宅多次被人骚扰,住址外面被贴满了诬陷恐吓标语,王菲的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其辞退。
2、隐私权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
隐私权对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过分强调隐私权。在“人肉搜索”中,许多案例是被搜索人有过与社会公德相违背的行为,网民其信息也是基于对其进行谴责的目的。如若过分强调个人隐私权,某些信息便不能被公开发表,不仅限制了公民的知情权,也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隐私”。
(2)滥用隐私权。隐私权的使用有特定的范围。隐私权在遇到下面几种情形时应当退让:第一、面临国家安全问题时。我国宪法第54条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当公民的隐私权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让位于国家利益,以维护国家安全。第二、面临公共利益时。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公共利益。第三、面临特殊人群之时。虽然隐私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人格权,公民个体隐私的范围是相同的,但某些特殊人群的一部分隐私信息却不能成为隐私,最为典型的是官员的财产公布。当网络言论基于以上几种情况而涉及到个人隐私时,当事人便不应该以隐私权的名义拒绝透露个人信息。
三、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协调策略
1、完善立法规制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我国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对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笔者认为,这些规定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是侵权事实发生后的一种应投诉的事后审查,不能有效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基于这点,必须对网民的信息行为进行适时监控,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加强互联网行业的行业自律。
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的制定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关于网络侵权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因此,尽快制定出互联网信息侵权方面的相关法律十分必要。在把互联网行业的立法规制作为最低限度的、指导性、原则性的保护措施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机制。立足我国互联网行业特点的同时,应适当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使相关法律既能切实保护个人的合理隐私,又有利于我国网络行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在具体操作上,要赋予网络服务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对网民的信息进行查阅和修改,并及时删除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相关信息。
2、在司法实践中,充分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
由于立法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解释,用“利益衡量”的方式解决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利益衡量”是指当多种权利冲突时,以公平责任原则、最小限制原则和比例原则为指导,来衡量各种利益的大小,支持其中的一种权利而限制另一种权利。对于言论自由和隐私权来说,二者的重要程度相当,当立法对它们难以作出完全清晰的界定时,就需要在司法中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实现平衡。
在个案中运用利益衡量时要基于以下原则:一是优先保护隐私权的原则。当网络言论涉及到他人隐私时,必须基于事实进行表述,不得无中生有或有意歪曲事实,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即使是属实表述,在未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时,也应优先保护隐私权。二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原则,当网络言论确实侵犯到他人隐私,但不公布则可能有损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的情况下,应当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优先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权。此外,我们也应当看到,对利益大小的判断是一种主观行为,并非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受到法官个人素养和经验的影响,遇到相关问题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分析事件,合理权衡利弊。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建构网络伦理道德
网络的隐匿性使广大网民的言论传播更加自由,道德伦理在网络传播中的约束作用也十分有限,但提高网民素养、构建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网民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提高文明传播、科学传播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尊重他人的合理隐私,在发现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时,要权衡利弊,不要盲目转载,更不要进行“人肉搜索”,扰乱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采取强制性措施,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预防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的。人肉搜索的相关案例中,网站对网民言论的审查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有效预防和阻止侵权事实的发生。二是采取教育手段,对网民进行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如在大学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相关机构还可以举办有关媒介素养的讲座,并在网上发表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资料,号召广大网民文明使用网络。当然,良好的媒介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需要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要使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达到协调与平衡,必须明确二者的关系。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不能任意剥夺和限制。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要限制言论自由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网民在进行“人肉搜索”时,要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明确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在自由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人的合理隐私。
参考文献
①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2
②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1
③曹岩,《论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3(3)
④张浩泽,《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及解决》[J].《法制与社会》,2012(8)
⑤朱金玉、张旭东,《新闻自由与隐私权》[J].《新闻与法制》,2010(9)
本次会议主题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发展与个性化传播,来自全国著名院校的新媒体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卫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钟瑛教授、暨南大学的范以锦教授,南京大学的杜骏飞教授、上海大学的张咏华教授等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国良教授分别对本次大会召开的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无疑,通过与会学者的研讨、碰撞与交流,本次年会对网络传播与新媒体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媒体发展与探索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媒介领域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网络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手机媒体到网络视频及数字音乐,各种新媒体的共栖传播态势不但引来了媒体技术方面的全新革命,而且对媒介的产业管理、受众心理及价值文化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与影响。
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通过对中国五大代表性城市的调查研究,集中描述和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中产阶级潜在的媒介素养特征,他认为中产阶级是“网络依赖症”和“电视疏离症”的一群,这些特征导致了数码淘的加深及社会阶层新的不平等;面对中国的媒介国情,中产阶级通常以均衡的接受策略来展现媒介素养及文化自信,但其中的知识中产则更为激进;中产阶级在媒介的使用上是功能主义的,但是他们的阶层先进性和社会进步意义值得预期。
手机媒体在中国尤其引人关注,但在发展中也遇到诸多的困惑与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从手机媒体最发达的国家日本人手并结合中国当下的发展实际,分析了手机媒体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原因、特别是手机短信如此发达的原因。他认为,手机媒体今后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广电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多重推动下,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数字电视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上海大学严三九教授和王虎博士以上海当前唯一的一家数字电视运营商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重点调查了上海市数字电视人才的职业环境和各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指出数字电视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需要一种契合点,并分析与探讨了创新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服务上海乃至全国的新媒体产业和现代服务业。WEB 2.0时代的门户差异化竞争
在新媒体产业中,我国商业门户网站的差异化竞争越演越烈,华中科技大学钟瑛教授在会上对我国三大商业门户网站新浪、搜孤、网易的差异化竞争与发展做了集中的探讨与分析,她认为三大门户网站的竞争特色为:新浪以博客带动内容,广告领先;搜狐以技术驱动娱乐平台,体育赛事令人瞩目;网易则以开发与运营网络游戏独领。其发展趋势是网站定位个性化追求是核心竞争力;网站技术创新是新的增长点;网络盈利模式的探索是发展的主导。
对于WEB2.0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不管业界是吹捧还是贬低,这些反应的背后都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动因。作为研究者,既要注重业界的动向,又要摆脱商业的喧嚣,超越商业的视野,来研究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及长远影响。彭兰还进一步指出,关于WEB2.0,目前并没有个统一的定义。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本次年会,很多学者就此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华中科技大学舒咏平教授从《老鼠爱大米》和《馒头》这两个个案出发,从Web2.0到Work2.0,对网络的创意在线整合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网络侵权与权力博弈
互联网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互联网背后存在着权力的博弈。对此,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的看法是:互联网是一种权力的竞争,互联网传播使得权力关系和挑战权力关系的过程呈现在传播的领域中,而技术、传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反映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社会行动者的挑战。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社会应用发展进程中交织着各种社会力量的竞争博弈,这种进程背后有意图的社会行动之影响作用。她提出:任何工具,即使威力效能再大,本身也无法保证其恰当的社会应用;对于互联网这样一种在发展中充满变量和不确定性的创新事物,人类社会的决策和行为决定其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什么的问题背后,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社会决策者和网络世界的参与者让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什么的问题,而思考这个问题,思考我们让互联网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问题,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而且也是作为当代社会组成部分的各社会群体和具有积极参与精神的公民的责任。
【关键词】微博时代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微博,又称微博客、即时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1年初的6311万增长到2.5亿,增幅高达296%,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从13.8%增至48.7%。①微博仅用一年的时间发展成了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由于其简单、便捷、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微博又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它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4月至5月,我们在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js1996注册登录、湖北工业大学商贸-🔥js1996注册登录等5所高校开展了以“微博时代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随机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1份。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48.56%,女性51.44%;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类44.57%,文科类55.43%(其中新闻传播类占16.41%);各年级所占比例为大一31.93%,大二34.37%,大三19.07%,大四14.63%。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武汉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
媒介接触行为是影响受众媒介素养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因素,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回收的问卷中,仅14人没有注册微博,可见微博在武汉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是很高的,他们接触微博的主要动机见表1。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武汉大学生接触微博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调节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利用微博资源;另一方面,在接触动机中,“关注名人、明星动态”、“休闲娱乐”仍占较大比重,这符合了大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但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他们对微博资源的认识有限,缺乏科学、系统的引导。
二、武汉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参与情况
微博时代,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又都是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因此,讨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调其媒介使用和参与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从微博的使用时间上看,武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普遍较短。微博的兴起始于“微博元年”2010年,在调查中,武汉大学生使用微博一年以上的学生不足三成,仅29.71%。此外,79.16%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不足2小时,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仅3.43%。这表明武汉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并不沉迷其中,媒介消费行为较为理性。
在微博信息的参与上,大学生并未充分利用自己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在日常使用微博时,“一般只浏览”的人数占45.66%,而“一天内会多次更新”的人数仅占9.98%。在“你是否经常在微博上更新和分享热点话题并参与讨论”的调查中,仅11.75%的学生选择“愿意并经常这样做”,62.31%选择“偶尔会这样做”,剩下的25.94%对此直接表示“没兴趣”。
在微博更新内容上,大多数学生表示经常更新的是“个人心情、感受”,“学生、生活、工作状态”等内容,而选择“对社会时事的评价和讨论”的人数不足三成(见表2)。由此可见,虽然武汉大学生以获取信息、了解时事为最主要接触动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并非如此,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了最初消费动机。
三、武汉大学生的媒介认知理解能力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完成的。②在调查中,47%的武汉大学生认为受众在微博媒介中扮演着“很主动或较主动”的角色,40.3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12.85%认为受众的角色“很被动或较被动”(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一项关于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中,有52%的大学生认为受众在大众传媒中的角色是“很被动或较被动”。可见,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介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也使受众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在“您认为微博对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的调查中,仅14.41%的人肯定了微博对以上各方面(知识结构、观点思维、交流、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影响,此外仍有16.85%的同学认为微博对自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见表4)。这些说明,武汉大学生虽然能够普遍认识到微博传播中对自己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