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美育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美育现状;高校美育的意义;大学生自我美育;现实分析
作者简介:孙冬林(1987-),男,湖北随县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广东 汕头 51506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普遍没有加强美育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适宜制度,也没有找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融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美育的自主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美育进行必要的引导。加强大学生自我美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美育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也是时展,培养创造性、适应性人才之必然。对大学生自我美育的研究是高校美育的新思路、新路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美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我国高校美育理论、实施现状概况
我国的美育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出现了一次热潮,与过去的几次美育研究热潮相比,这次研究热潮视野更加开阔、范围更加广泛、成果更加丰富,但高校美育却是这次研究热潮中的“冷门”。根据对中国知网文献和国家图书馆资源的统计,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学术论文数量为3126篇,专著为322部,[1]而就在中国美育研究整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美育研究却相对冷淡,同样对中国知网进行文献统计,2000~2010年,与高校美育有关的文献仅仅只有186篇,[2]而在此期间仅“美育思想史”研究的文献数量就超过400篇。事实上,在我国美育研究中,纯粹有关高校美育的研究成果还很少,高校美育理论基础也相对较薄弱。
在实践中,我国大学愈发重视通识教育,愈来愈多地增设和调整美育类课程,但对大学生选修美育类课程的学分要求低,所发挥的美育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6月北京大学教务部公布的《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手册》规定,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相当于通识课)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6个基本领域,共推出通选课程305门,其中艺术与美育类课程27门,同时规定本科学生毕业时通选课应至少修满12学分,要求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方面至少要修满4学分,至少一门艺术与美育类课程,文科学生在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类方面至少要修满2学分,至少一门艺术与美育类课程。由此可见,北京大学通选课总量虽多,艺术与美育类课程仅占通选课程总量的8.6%,而且对大学生选修美育类课程的硬性要求极低,仅仅只有一两门课,很难奢望这一两门课能对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太多影响。
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理应受到重视,但我国高校美育却长期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复旦大学郑素华教授认为高校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多余人”的状态,高校美育存在“名副其实、教材内容单一、学科建设和师资配备严重不足、高校美育理论研究不足、大学精神失落”等问题;[3]徐州工程-🔥js1996注册登录张典兵教授则认为“高校美育研究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研究方法缺乏整合和创新,以及大学生审美形成过程研究的缺失等”;[4]笔者认为,高校美育理论研究不足、实践多流于形式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和大学生对美育的定位与实践存在偏差。为修正这种偏差,就要重新思考高校美育是不是必须的?如果必须,高校中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的关系如何?高校美育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只有先回答这些问题,明确高校美育的使命,并根据美育的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进而提出适宜的美育方法,才能解决其“尴尬地位”问题。
二、高校美育的定位、意义及局限性
1.美育的概念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是“完整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整性教育是塑造完满人格的教育,也就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中,既重视学生理性因素又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充分、协调发展的教育。”[5]指出,“所谓美育,则不仅包括音乐、文学等,而且自然现象、名人言行、都市建设、社会文化,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6]由此可知,从内容上看,美育的内涵很广泛,不仅包括艺术教育,而且包括与美有关的自然教育、社会教育等,主要是为了发展人的“非理性因素”,美育的功用即用“美”来感化人,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促进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的实现。尽管关于“美育是什么”的问题在学界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不管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者是“情感教育”、“感性教育”、“灵魂教育”等等,实际上都没有脱离美育“感人”的共同点,即用“感人”的方式使人懂得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2.高校美育的定位、意义
美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优美兴趣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很早就在整个教育中对美育进行了定位,他说,“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7]论及美育的意义,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8]又认为“凡虚荣心所由起,在局促于目前之利害得失,而没其高尚洁白之志趣,唯美感足以药之,美感者,使吾人游心于利害得失之外,而无论何种境遇,悉有以自娱者也”,[9]此外,“研究学理,必要有一种活泼的精神,不是学古人‘三年不窥园’的死做法能做到的,所以,本校提倡体育会、音乐会、书法研究会等,来涵养心灵”。[10]高校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性在于帮助大学生“养成人格”、“培养高尚洁白之志趣”、“涵养心灵”等,因此高校要重视美育。
3.美育的特点及高校美育的局限性
美育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点。美育的普遍性是指由于“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决定了美育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11]而不应局限在-🔥js1996注册登录、仅限于课堂,应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人对美的认识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拓展,人类探索和发现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美育也应具有多样性、发展性,故不宜将其范围定得过窄、固守成规。除此之外,人的美育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在实践中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美育还应具有实践性、生活化及长期性的特征。
目前的高校美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而课堂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与美育的多样性、发展性和生活化等特征相冲突。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重视专业性,大学不可能为每个大学生提供面面俱到的教育,在美育方面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尽管如今的大学越来越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设置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味性和时代感的美育选修课,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但高校课堂美育还是由于课程教学、授课课时有限等局限性,不能完全与美育的生活化、长期性等特征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单靠-🔥js1996注册登录的美育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三、大学生自我美育的概念、必要性
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教授美育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笔者认为,高校美育改革的方向应该瞄准校外、课外,因为“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自觉的、自由的接受美育的观念和习惯”,[12]大学生自我美育正好契合了美育实践性、生活化等特征,符合大学生成长、社会化的需要。
1.大学生自我美育的概念
大学生的自我美育是在提高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13]大学生的自我美育是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有目的的自我教育活动,大学生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情况灵活开展,另一方面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监控,避免自我美育的低效率和盲目性。大学生自我美育以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为依据和出发点,这是与智育、德育中自我教育最大的不同。另外,大学生自我美育具有教育性,落脚于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这一目的,这是与一般消遣娱乐最大的区别之处,大学生自我美育应当与-🔥js1996注册登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2.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必要性除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外,还可以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由于大学生智力发展成熟及自制力的提高,能够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美育的前提。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智力发展到成熟阶段,自控力更强,能够更独立地学习,且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更高。
其次,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也是大学生成长成熟的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符合自我成长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14]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美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审美能力的发展成熟。大学生只有拥有了成熟的审美能力,才能不受蒙蔽,分清美丑善恶,进而趋善避恶。
再次,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也是大学生适应和融入群体,以及社会化的需要决定的。大学生群体多是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长背景、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群体成员间的审美能力难免存在高低之分。“群体成员在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爱好、认识水平上的相似程度越高,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越强”,[15]正因为如此,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美育,尤其是向群体审美能力较强的成员“看齐”,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另外,“同辈群体的交往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6]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以更好地融入到群体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实现社会化。
最后,从长远看,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水平,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学生不仅是社会消费者队伍中的一员,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必将带动整个社会审美水平的提升及审美需求的增长,进而推动社会树立崇尚美、追求美的新风尚,带动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
四、关于大学生自我美育的现实分析
大学生自我美育要达到预期效果,还要进行现实分析,明确目标、过程,以及其与课堂美育、校园文化活动等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自我美育的目标
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首先要确定目标,这是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先决条件。大学生设置自我美育的目标,应由自我实现、发展自身爱好等内部动机发挥主导作用,这能促使大学生不断努力、自觉学习,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为了获得学分、提高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等外部动机,也能刺激内部动机的产生。大学生最好能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自身兴趣,又符合-🔥js1996注册登录的要求。大学生若只注重个人兴趣,脱离高校美育目标,就有自我美育随意性的风险,若只在意-🔥js1996注册登录要求,比如应付考试、比赛等,则可能忽视个人兴趣爱好。因此,大学生要从高校目标和自身需求两方面出发,树立自我美育的目标。
2.大学生自我美育的过程
高校美育培养的是“生活的艺术家”。[17]大学生的自我美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立足于生活实践,使其兴趣、志向、乐趣等达到有机统一,真正提升艺术修养。
首先,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要明确自身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载认为“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兴趣是大学生自我美育的第一步,也是美育与智育、德育等的显著区别之一。
其次,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有必要树立崇高的志向,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王夫之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则人何以异于禽哉!”大学生若要通过自我美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力。如果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我美育,没有确定高远的目标,只是浅尝辄止,就会半途而废。
最后,大学生在自我美育过程中要做到“趣勉结合”,张载重视“和乐”即兴趣的作用,认为“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同时看到“勉”的作用,及其与“和乐”的关系,“勉而后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与!”故大学生在自我美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趣”、“勉”二者的统一,既要有乐趣又要勤勉,切忌只为欢乐而不肯下功夫,又要避免只知道努力而没有真正感受到快乐。既能享受乐趣又肯下功夫,才最符合大学生自我美育设计的初衷。
3.大学生自我美育的评估
大学生自我美育的评估问题是指大学生自我美育的效果由谁来评判,该如何评判?因为大学生自我美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要对最终或者阶段性的自我美育效果进行评估,毫无疑问,最具评判权的正是大学生自己,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至于该如何进行评估,为了获得更加客观的结论,应当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找到这两种评价的差距及原因,大学生还要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另外,高校为了鼓励和刺激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可以尝试将学分制引入到大学生自我美育的评估中,高校可以通过学分授予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自我美育的正面引导和管理监督,以保障大学生自我美育达到预期效果。
4.大学生自我美育与课堂美育、校园兴趣类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美育与课堂美育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关系,课堂美育应尽量考虑大学生的兴趣需要,传授一定的美育理论等知识,同时为大学生自我美育提供必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既可以是对课堂美育的巩固和补充,也可以是对课堂美育的发展,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仅靠课堂美育是不够的,大学生参与的兴趣类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自我美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相同兴趣的大学生相互切磋、学习,有益于发挥集体的力量调动大学生自我美育的积极性。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文艺晚会等,这一方面对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美育是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美育也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对大学生自我美育与课堂美育、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印证了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
五、结语
在美育研究逐渐降温,美育实践并无多大成效,也很少有创新的今天,一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还需要认真总结与反思美育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实施规律。而关于高校美育的研究,需要特别突出其区别于中小学美育的鲜明特色,特别是要在高校美育实施的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美育,有利于克服高校美育长期存在的名副其实的问题,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也是时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尤其是要调动大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进行自我美育的紧迫感和自主性,使大学生自我美育的开展切实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晓旭,孙文娟,郭春宁.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J].美育学刊,2011,(6).
[2][4]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3]郑素华.缺憾的教育——对目前中国高度教育体制中美育现状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7,(5).
[5]庞学光.完整性教育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分析[J].天津教育,
2000,(5).
[6][7][8][9][10].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1,7-8,6,56,100.
[11]顾建华,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72.
[12]王旭晓.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艺术馆、博物馆见闻与启示[J].河南教育-🔥js1996注册登录学报,2008,(3).
[13][14]周学红.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中州学刊,
1997,(S1).
[15]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58.
[1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 让社会全面了解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先生曾云:“审美教育不仅是人读书时的必修课,他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要让审美教育伴随人的一生,需要良好的审美基础,为以后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其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
再次,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
第四,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二、实事求是的了解我们现有的美育地位和大众审美水平。
但凡有学识的人,都不能否认,文化艺术修养在人的素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社会出现了一些追星族现象,一些中学生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缺乏正确的判断。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竟不知蒙娜丽莎是谁?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不要说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不要说在机器轰鸣中工作的工人阶级,但仅就知识分子而言,除了从事美术工作的专业人士,有几个花时间去欣赏一下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不少大款大把的挥霍金钱,却舍不得买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精神食粮。难道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这是美育不被重视的结果,我们难道还无动于衷吗?
三、迅速采取措施转变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强调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不能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实施全面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我国政府把中小学音乐、美术课作为必修课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正是适应了教育转轨的需要,大家都要把“没有艺术课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至理名言,这样艺术教育的地位才能有所提高。
在提高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
1、 完善规划美术教学课程,完善考试制度。
现在普通大学已开设艺术类课程,但是由于中小学美术课程不完善,无法形成大中小学互相衔接的教学体系。从整体来看,从体系来看,我国目前幼、小、初中、高中、大学的美术教育出现了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重复,不是一个有机渐序发展的系统,而是各不相连,很不协调的块块。要全面地进行素质教育,美术也有跟其他课程一样的待遇,利用考试制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能让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发挥其特长。故中小学美术课程及考试的完善,是当务之急。
2、加强艺术教育,领导要重视,师资力量要配备。
从领导重视抓起,制定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开足各门课程,配备足够的艺术专业教师,落实目标责任制,认真开展教学研究,为“小三科”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改革教育评价,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具有导性、激励、调控作用,是进行教育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领导要克服“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教育部门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评估方案,统一标准确定程序,做好总结和表彰奖励。对艺术教师的评优、奖励、晋升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艺术教师才能勤教、乐教,艺术教育才能落实。
4、装备艺术教学设备,创设良好艺术教育环境。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2-01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
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
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js1996注册登录学报,2005(05).
[3]周静.大学音乐教材的可接受性――试评《走进音乐――音乐知识与欣赏》[J].艺术探索,2005(S2).
作者简介:
-🔥js1996注册登录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js1996注册登录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js1996注册登录挂牌以来,-🔥js1996注册登录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js1996注册登录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js1996注册登录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js1996注册登录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js1996注册登录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 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 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js1996注册登录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js1996注册登录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js1996注册登录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js1996注册登录”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js1996注册登录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js1996注册登录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 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 “-🔥js1996注册登录三年发展规划”时, 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js1996注册登录。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 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js1996注册登录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js1996注册登录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js1996注册登录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js1996注册登录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js1996注册登录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js1996注册登录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学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js1996注册登录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js1996注册登录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js1996注册登录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js1996注册登录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js1996注册登录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js1996注册登录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js1996注册登录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js1996注册登录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科学美 多样统一美 和谐奇异美 简单有序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5-03
如何在大学教学中贯彻美育,是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美育的地位、美的因素、科学美学思想在教学的作用和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美育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尤其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由于中国现行的教育长期来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美育的现象,因此,目前有必要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在大学本科教育的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美育充分地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德、智、体三育都只侧重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美育则致力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和有益的影响,而且还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德育、智育、体育都可以利用美育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以情动人,寓教于乐,形象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之所以特别有效,正是因为它们都体现了美育的特性和原则。[1]
二、大学教学中美的因素
大学的各专业课虽因专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但课程中美的因素及美育的功能则有共同之处,作为基础学科及工程技术课程中存在的美的因素常常表现为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及简单有序美。
1.多样统一美
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因此,由它们构成的大千世界,必然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自然美,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特性及运动规律的科学知识,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来自不同事物的特殊性,但是客观事物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才能构成统一的整体,这就形成了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多样统一美,是人类历来永远追求的目标。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们在感受自然界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并执着地追求自身理论的统一。例如牛顿力学把天上、地下的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都统一起来,不仅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对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普遍的物理学理论,对牛顿力学自建立以来暴露出的矛盾,以及物理学不断涌现和积累的大量的新现象、新成果、新问题等,都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解答;德布洛意的物质波假设和量子力学理论又把粒子运动和波动在新的层次上统一起来,为微观世界给出了清晰的物理图景和物理基础;原子结构理论把宇宙万物统一起来;门捷列夫周期表是人类对化学元素的一次大的总结,把性质有别的元素连接在一起,为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寻找、新材料的探索提出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细胞理论从横的方面把现存的千千万万种曾被认为互不相干的有机体统一了起来,揭示了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单位,是有机体发育的起点等等。当今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正朝着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庞大的科学知识群体,尽管其各部分在体系、内容、方法和发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结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它们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而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自然界和社会的多样而又和谐统一之美。如果我们仔细考察20世纪以来的各领域的科学进展,必然会被它那绚丽多彩和高度统一所感染,产生一种美不胜言的激情和享受不尽的美感。
2.和谐奇异美
在各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到处都充满了和谐而奇异的美。例如古代人认为圆与球是最和谐最美的。所以,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都用天体的圆形轨道来建立和谐的宇宙图象。后来,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行星运动轨道是椭圆,椭圆与圆相对有所奇异,进动的椭圆更具动态之美。现代物理学更把“对称与破缺”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因为它是和谐和奇异美的具体化。此外,粒子物理学研究还表明,即使是原子和天体在结构上也有惊人的相似与和谐。总之,自然界可以说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奇异的“大家庭”。而且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的理论都正在沿着和谐――不和谐――更高层次的和谐方向螺旋式上升的。
3.简单有序美
清楚明白、简洁统一、结构有序、互为因果以及预见等都是科学美的内容。各学科中的概念、定律、方法等,无一不具有简洁明了有序的科学美。例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是从众多的物理现象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简明而完美,可以解释大至天体、小至砂粒的全部力学现象。爱因斯坦以光速不变及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建立的狭义相对论,通过逻辑演绎,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和运动的统一性,给人以一种简明清晰、真刀实在的美感。又如在各门学科中常用的理想模型和模拟方法,如数学中的点、线、面;物理、化学中的质点、体、理想气体、理想流体、理想晶体、理想热机、理想溶液、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等模型;生物学中的模拟细胞;经济学中的克莱因宏观经济模型等,它们既科学又实在,既具体又简明,能将学生带入自然美的境界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理工科大量用到的数学处理方法,往往把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和工程技术问题用一些简单而严谨的函数关系或明快而准确的数学图象、曲线表述出来,给人以简明、充实的形式美感。此外,自然现象和规律在排列上由杂乱到整齐,由无序到有序,按照一不定期的规律进行,也能融入以有序性的美感。例如固体的空间点阵、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排列、原子内电子的壳层分布等都体现了外形排列的有序美。
总之,科学美的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注意去发掘,并将它们融汇于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就必将提高他们的美学修养和思想境界。
三、科学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美学思想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起过并且继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也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美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指出:“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的好处,他们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所以能从中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自然界充满美的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因而对学科就会有良好的心理感受,就会对本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习该课程当成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2.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育是智育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提高鉴赏科学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鉴赏即鉴别与欣赏。鉴别是对科学美的特征、类型的识别。欣赏是对科学美的内容的领悟和评价。鉴赏科学美,是在学习具体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鉴赏科学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诲森伯曾说过:“如果自然界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形式――我所说的形式是指假设、公理等等的贯彻一致的体系――引向前人所未见过的形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的。”狄德罗也曾说过:“算学中所谓的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所谓美的解答,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的简易回答。”原来杂乱无章、如同乱麻的复杂的论点找到清晰完善的表达方式和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理论体系具有像建筑和音乐的秩序美、节奏美,将许多规定综合为均衡、匀称、和谐、多样统一的简明系统,这既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和极境,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审美能力以认知能力为基础,反过来又能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科学概念的深刻明晰、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数学公式的简洁对称,自然现象的奇特、物理和数学模型美的形式。实验的巧妙精湛、技术的纯熟掌握等,都能触发学生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例如,根据简洁和谐原则,用比较分类方法和类比方法有助于总结所学知识,理清内在联系和形式方法体系;启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满足于现成结论,而去探索更巧妙更简洁的解法。
(2)表现和创造科学美,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表现和创造科学美是在科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表现和创造科学美的过程,也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学生面对计算题中“一题多解”,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反映自然现象、物理过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多种解题方案,表现出和创造出自然界的和谐美和多样统一美;从多种解题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答案,并用规范、简洁的解题格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和创造出自然的简洁美。此外,在教学中“真”与“美”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使学生在认识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科学美。这样的学习活动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形成完美的思维结构。与此同时,由于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致对学生品性和情操的形成也会产生渗透、感染和升华作用。
3.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情绪
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绪因素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没有职业美感和科学美感的教师,必定会把年复一年的教学活动视为对知识的机械重复,感到教学单调乏味,进而产生应付态度和厌倦情绪。反之,教师有较强的职业美感和科学美感,就会把教学当作艺术,认为教学就如艺术家对艺术美的追求一样,永无止境。从而也就能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乐趣和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努力钻研精神,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性之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也充分感受到美之所在。在课堂上,当教师被教学美所陶醉时,学生的情绪也自然会被感染,这种美感与理智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而产生“谐振”时,教学之间就能实现最佳结合,产生最佳效果。
四、在大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科学是美的,但怎样才能使学生也懂得欣赏科学中美的因素,使他们在学习中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习课程的浓厚兴趣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谈几点看法。
1.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美因素
实践证明,自然界是美的,反映是非曲直自然界规律的理论也是美的。例如,麦克斯韦在库仑、奥斯特、安培、法拉第等人相继耕耘过的电磁学园地中,用一组漂亮的偏微分方程把原来互相分割的、由库仑定律、高斯定理、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等所概括的“部分美”联系起来,编织成一幅完整的电磁学图景给人以清新、简洁、和谐、对称的统一美感,成为物理学大厦中的艺术珍品。又如,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堪称当代科学美的典范。它集经典物理之大成而加以发展,使空间与时间、质量与能量、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统一起来,无论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受。每门学科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在备课时留心,从历史的角度、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虑,就不难发现它们。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中美育内涵挖掘得越深入,体会越透彻,在教学中贯彻美育就会越得心应手。[2]
2.要形象逼真地显示美的自然现象,尽力增大视觉通道的教学信息量。
关于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约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关于注意比率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前者比后者高得多。
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同样学习一份材料,采取传统口授,让学生只听(纯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只看(纯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可见视听并用的记忆率,远远大于只看、只听。3天后,则大于二者之和。[3]
从以上三项研究可见:①在学习中,眼和耳最有效。人们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
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这些感官的功能各异,其中数眼最灵、耳次之。这一研究结果是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的。人眼有400多万条神经纤维通向大脑,而耳只有6万多条,比眼少380余倍,这即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②多种感官并用,在教学中同时采用声、光、电等形式来传递教育信息,学生的学习交率最高,因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比较法,追求和谐奇异美。
物质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广泛的联系之中,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无论种类如何繁多,它们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这一情况的存在,根源于物质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运动的统一性决定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即同一性。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又决定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一面,即差异性。总之,离开同一的绝对差异是不存在的,离开差异的绝对统一也是不存在的。统一和差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就得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奇异的客观事物和规律显示奇异,从而也使教学进入和谐奇异美的境界。例如“刚体定轴转动”的教学,通过将I与M,β与α、ω与υ、M与F作
比较和类比,从而可得出
等类似规律。刚体定轴转动与质点动力
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奇异,但由于都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和规律,两者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在处理方法上也十分相似,同时两者又是那么和谐。通过比较,从和谐中可发现奇异,从奇异中又可求得新的和谐。这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规律,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赋予了教学美的新形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此外,教师规范化的语言,字迹清楚优美、排列整齐有序、内容简明扼要的板书,规范工整、色彩和谐的图示,以及解题规范化和学生简明、整洁、正确的作业等,也渗透着美的因素,皆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4]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 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00
2 张相轮. 教学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7
3 何维杰、黄满池、占美才、黄秉曙等. 运用多媒体优化大学物理教学的尝试[J].机电工业电教研究,1994.2:6~7
【关键词】音乐教育 院团结合 音乐审美能力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js1996注册登录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js1996注册登录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js1996注册登录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js1996注册登录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js1996注册登录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js1996注册登录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js1996注册登录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院团结合模式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起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舞台表演、音乐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节目为载体,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的最佳平台,在今后共同打造一个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综合教学基地,坚持“教学与舞台实践结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和谐共荣。
(一)奇异美
所谓奇异美就是指该物质有着与其他任何物质都不相同的美。实际上,数学就是这样一门课程,它的变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奇异所带来的震撼。高等数学教师必须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去发现高等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打牢高等数学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掘奇异美的能力以及运用到高等数学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称美
对称美在当前普通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材中极为常见。图1所示就是一种常见的对称曲面:图1上图所示是圆锥曲面,其对应的方程式取决于其在三维坐标系中顶点及对称轴的选择,对于顶点在坐标原点且对称轴为Z轴的图像,其方程式为:单从图像来看,其本身就给人以美感,这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这么美的图像还能用一个具体的方程式表示出来,而且方程式也这么对称、工整,这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更多地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由此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
(三)简洁美
“简约不简单”是对高等数学简洁美的完美诠释。高等数学符号的使用、高等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高等数学公式的出现等等,无不体现着简洁美。如下面的积分公式:其中,F(x)是f(x)的原函数,C为常数,∫为积分号。其含义是对f(x)的自变量微元化,然后与其对应的因变量f(x)做乘积求和。此公式在工程应用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一类很复杂的问题的高度抽象。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其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不管多么复杂的应用问题、多么复杂的表示式、多么怪异的形状,都可以通过高等数学公式或者函数来加以表达。(四)统一美基于高等院校招收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基础的教育,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加上自身的理解,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这就涉及到对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学生只有能从整体上对高等数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概括,才能够去深入感知高等数学所体现出来的统一美。
二、普通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思路
(一)挖掘美育因子,制订教学方案
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子表现为一些具有抽象意义的数学符号,通过严谨的运算方法和变换展现给每一个受教育者。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美育因子的感知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帮助不同性格的学生去感悟高等数学,去深入了解这门课程。
(二)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现阶段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针对高等数学美育教学而言,教师应该将现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美育教学理论相结合,给学生创造更为全面、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换言之,就是将教学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数学教材也是该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应尽可能地将美育因子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js1996注册登录政策中显现,但却是-🔥js1996注册登录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js1996注册登录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js1996注册登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js1996注册登录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js1996注册登录领导的风格以及与-🔥js1996注册登录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js1996注册登录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js1996注册登录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关键词:美育 幼儿音乐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和学科美育等几个方面。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通过审美实践的训练,以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展美学原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学科美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各学科教育中枯燥的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机械的死记硬背化为生动的想象,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化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
审美教育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观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收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能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美育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的美感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美育的本体功能的,即:丰富情感、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更好的结合与升华的教育,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情"的影响下,幼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审美与快乐的核心主题。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音乐教育的普及,是一种社会性的任务,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它重视起来,目前对幼儿音乐教育重视的局面以基本打开,需要进一步严格管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音乐教育是其中之一,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音乐、文化、教育,也是音乐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需要都在发生变化而决定的,如:初秋时期的“高山流水”音乐;盛唐时期的“宫廷音乐”等。从现代社会看,民族音乐正在振兴,严肃音乐正在普及,高雅艺术正在被人们普遍认识,这说明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相比要晚几十年,所以我们从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抓起,把其当作一种不可忽视的大事来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华夏人能够成为世界乐坛上的巨人,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来不但是个经济强国,也将是个艺术强国,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在整个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合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重要手段,对幼儿进行情感陶冶、兴趣培养、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已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在当代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与积极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第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幼儿能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相协调一致,并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比较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幼儿会逐渐产生探索行为的倾向,在探索中幼儿的自尊心得到发展,迫切要求表现自己,要求自主,从而促进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第三、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活动中,促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精神满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第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他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如: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欣赏;美术课对人与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政治、历史课中对社会真善美与假丑恶本质的揭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但是,在所有的美育内容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智力、毅力,创造力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幼儿的全面发展。
美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幼儿在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中,会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与大脑中储存的审美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审美判断,形成感受和感动的情感反应,从而沉浸在美感的享受中。这种美感常常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情不自禁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是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带来审美的愉悦,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的审美性使音乐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和听觉是被认为高级器官的,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感官,在新生儿期听觉发展先于视觉,因此可以说音乐史最先进入儿童生活的一门艺术。它以其动听的声音、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绪特点唤起了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升华。音乐艺术活动是幼儿最愿意参加的活动,音乐的声响对幼儿来说始终是最富有吸引力和外部刺激的,那些形象鲜明、生动欢快的音乐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各种富有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如:唱歌、舞蹈、欣赏、音乐游戏等能让幼儿体会音乐的美,进而去追求和向往这种美的境界。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也就是说,音乐对于人,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掌握,而是一种人生品性的熏陶,是一种快乐与美的体验。在如何真正达到快乐与美的体验这一点上,美育起着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我们就更应该真正围绕美育的思想,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使幼儿真正感到快乐,从而促进幼儿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和理性的健康成长,最终达到全
面发展的真正目的。
三、加强美育及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最基本的音乐开发,即初级节奏和初级的音调启蒙。初级节奏就是在速度可快可慢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均匀的拍子,初级的音调启蒙就是在无伴奏的前提下,唱准一个音,声调可高可低。几乎没一个幼儿能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而单纯训练这些,会让幼儿感到单调,同时也违背美育的宗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如:跟着钢琴用不同的调唱儿歌,用简单的打击乐为儿歌打节奏,律动教学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音乐。
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电教媒体里所包含的声音、图像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从中使美育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遵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充分考虑音乐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密切联系。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他这种一切从儿童特点出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加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极好手段。只靠宣传、重视、搞活动还不够,还要对幼儿开展第二课堂音乐活动,办幼儿音乐班,给幼儿上音乐课,这是加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很好办法,同时,它也是启迪和提高幼儿智商的重要手段。(1)办班、上课是进一步发现挖掘和培养幼儿音乐人才的办法,同时也有助于选拔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扫除音盲的目的,就拿我们这一代来说,会使五线谱的仅有0.1%左右,会使简谱的也只能有0.5%左右,据调查: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下加一线为“都”都不知道。通过以上几例的社会抽样调查,足已证明,如果不进行第二课堂“音乐课”学习,不办音乐班,不就有一批音盲出现吗?社会在关注,家长在关注,加强幼儿音乐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办班,无论钢琴、声乐、还是舞蹈多要因人办班,因材施教,每期分三个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其中,初级班是培养幼儿兴趣,开发智力;中级班主要为社会培养师资力量;高级班则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这样分三个班之后,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提高很有效。如:对幼儿要加强基础训练,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他们能在音乐的天地里寻找乐园,对高级班的学生来说,要加强技巧训练,必要时请专家作指导等。
综上所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尽管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做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最终促进幼儿身心以及德、智、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美育课程.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谢苗苗.音乐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1).
[3]张懿彬.音乐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