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新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教育新理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教育新理论

一、大学教育的迷失:明德向善的新视角

这些经典的儒家观点,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来说,确实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他让现今大学教育的软肋更加突出的呈现在大众面前。中国的大学由于市场逻辑与官本位体制的双重压力,其工具主义日益盛行,随之恶化的是,人文与科学精神也在日趋萎缩,尤其是明德、向善的教育要义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现如今的大学如果被说成是职业培训班,也是不为过的,所谓的大学似乎日益与那些只为让学员可以花钱买证的营利机构没有什么区别。大学发展过程中没有了教育之道,只有技巧、谋略或技术的培训,我们应当明白教育危机的萌芽已孕育形成了。古往今来的教育名家一直提倡道德教育,孔夫子、陶行知、蔡元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等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春秋名家苟况曾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陷,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日谗,害良日贼;是谓是,非谓非日直;窃货日盗,匿行日诈,易言日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非义谓之至贼。”这是重视道德修为的至理名言,是鼓励明德向善的教育佳句。教育明德向善,并且坚持不懈,世人就会礼让、诚信、正直,“和谐社会”也不再是空话,是指日可待的;教育轻视道德教育,人世间就会蔓延诸如苟况所言的陷、谀、愚、谗、贼、诈、诞、盗等等不良积习,这些都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繁荣。

当今时代,GDP上升,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国民的道德素质却与之相形见绌,对于这样的状况,许多学者的言论都已经在不断地警醒着我们,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意识到必须对国民的道德教育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近几年,发生的冲破道德底线的若干起案例令广大人民群众骇然:2009年“杭州飙车案”发生时,“官二代”同伴围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场景灼痛了公众的眼睛;2010年广东河源数名中学生在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将一名流浪汉活活打死;李启铭在校园内将两名女生撞成一死一伤后,嚣张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刚”;药家鑫的极端残暴行为,李颖的“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的这番冷血极端言论,深深刺痛我们的心;……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当下个别年轻人对生命逝去的茫然与冷漠。究其本质而言,教育是为了使人性向善,应该从最基本的道德———尊重生命开始,而“药家鑫门”,连对生命起码的敬畏都缺失了,更何谈要他们散发道德的光辉?出身于中央党校的张志明教授有过这样的言论:反观我们的国民教育,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大量的“道理”。这使他们过早就失去了率真,可到了十八岁也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懂得和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负责任了。而如果主流社会阶层的国民多是无法对自己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文化行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领域的道德行为负责的人,多是无法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是最危险的社会,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酿成惨剧。这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比所谓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要命得多。无论你培养了多少所谓人才,这都是国民教育最大的失败。不难看出,张教授的观点,可以称得上有理有据,一针见血。但我还是想重申的是:目前阶段道德教育的明显缺失,把大学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进,则胜;不进反退,则注定会失败。我们需要认识到主流社会对明德向善的道德标准,特别是需要养成“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习惯,否则,社会生活中唯利是图的庸俗德行和腐败的潜规则,就会自行地滋生和蔓延,相关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之境:走向意识觉醒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是指: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各国学者也各自给教育下了定义,诸如:英国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教育就是系统的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中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的根本宗旨应在于明德启智,教人向善。在教育作用下,人获取了谋生之道,体味了人生智慧,领悟了生命意义,了解了生活真谛,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从而在社会土壤中扎根、生长。作为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张扬的主要基地,大-🔥js1996注册登录园,应该是国家实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崛起声中和高亢的科技创新步伐中,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激情投入中和争创世界一流水平的进程中,我们还要冷静深思,探究我们还需要什么?还需要明德!“明德”即提升品德,明辨是非,砥砺心力,追求崇高,懂得人文关怀与接人待物之道。西方学者苏格拉底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牛根生先生也曾经在《赢在中国》讲过这样的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是坚决不用。社会发展,教育先行;育人育魂,德育为先。在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这一要求与我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相吻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从而实现以德治国。

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积极方面考虑,明德向善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形成引领科技创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坚力量。反向观之,如果社会缺乏起码的道德元素,我们付出的劳动,我们拥有的的高科技,我们引以为豪的产品,都要无止境地被用来抵御侵犯,例如,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防护栅栏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严实;为防范抢劫、偷盗、违反交通法规等行为,设置了很多沿路标语和录音提示;等等。我们熟知高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增利避害,需要有崇高的道德驾驭;反之,如果道德良知的约束缺少,就会造成事故频发,案件四起的惨状。道德元素缺失,会给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明德向善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在确认了明德的大前提之后,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迄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范围内,发动文教战线的知识分子,去鉴别出人类文化或中华文明中的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并加以提炼和深化,使我们拥有足以振奋民族精神的精髓,举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旗,鸣起唤醒道德教育的号角。同时,我们应当科学地对待,而非人为地设置诸如:中国与外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类的种种文化壁垒。由于大学教育中明德向善的缺失,致使社会道德、良知低下,我们所主张的先进文化也越来越模糊:镜头里尽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争风吃醋的贵妃、丰功伟业的将相、跪拜神灵的臣民,期刊杂志中充斥着舆论八卦的炒作以及“宁愿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论调;痴迷于追求权势,漠视正义和理想。我们不禁诘问,-🔥js1996注册登录的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有何作为?所谓文化产业究竟要把我们的灵魂引向何方?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道德的失范、社会的失信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恶人当道,百姓的生活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因而降低,社会又何谈和谐稳定、持久发展呢?

三、大学教育的发展之道: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现今的高等院校就要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到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顺利开展,使社会主义中国拥有光明的前途。道德素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高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更应突出加强“德治”,实践教育上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我们深知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就是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上应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实施“以德育人”。首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丰富科学知识,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文化水平,培养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其培养出新一代建设祖国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应当加强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而以人格塑造人格,为学生起到明德向善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良好的校风有助于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全校师生的人心、理顺学习情绪、振奋报国精神,同时,良好的学风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新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在推进大学教育“明德向善”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诸多危险和困难,令我们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这为我们更加彻底地、科学地进行教育改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保障。我们的大学应当推崇明德、向善,努力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公民,并且在他们身上彰显“今天他们以我为荣,明天我以他们为荣”的成功印记。今天的大学,既要对学生加强培训,对科学、文化、技术、技能、策略等方面进行授业、解惑,但同时也不能因此忽视文化与道德教育。教育,即教书育人,其根本目的落脚于后者———育人,明德向善就为这教育的终极目的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普及宣传明德向善,可以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其精神和人格上获得升华,从而使受教育者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从容潇洒地走向世界,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不被世界所抛弃。科技创新、诺贝尔奖、世界一流、大国崛起,这些伟大的目标是大学教育的追求。实现这些艰巨而光荣的目标必须也必然坚持德育为先,以此作为保障。在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当今中国,我们的大学任重道远,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国家提供具有博学多才、多专多能、技艺精湛、诚实守法、道德高尚、崇高信仰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明德向善,应该是大学教育不应推卸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是她为中华民族和子孙万代负责的情怀!

XML 地图